超额货币与预防性储蓄理论如何分析

  中国两大现象引起世界的关注,高额储蓄与庞大的金融规模(M2),本文将系统的研究其各自的成因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均存在严重的流动性约束,并且通过GMM计量分析,发现存在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超额货币论文。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其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广受关注,这里面有两个有趣的现象:第一个就是中国远高于其他国家的M2/GDP比率并未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在不断增高的年份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另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异常高的储蓄率。根据世界银行2013年的数据,2012年中国国内储蓄率已经达到近乎52%,同年美国国内储蓄率仅为16%。根据王钰(1999)的估计,中国储蓄结构呈现二八态势,收入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着居民的储蓄行为,那就是富人的储蓄倾向高于穷人。且中国社会在收入分化的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又无法及时的跟上,Feldstein(1974)指出个人的财富与社会保障支出存在着一种替代效应,即储蓄是养老保险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

  中国是以国有银行主导间接融资的金融体系,居民储蓄相比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对于M2/GDP的增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董青马,2011)。同时居民储蓄在统计口径上属于准货币,因此高额储蓄通过推高准货币这一渠道,加速了M2/GDP的比率(曾令华,2001)。鉴于过高的M2/GDP并未推高通货膨胀,或许CPI的上升仅仅只是物价现象(王国刚,2011)。

  本文选取中国作为研究的对象,一方面中国的储蓄率和世界第一位的M2/GDP比率备受世界的关注,而之前研究他们之间关系的文章大都建立在理论阐述上,实证分析少之又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将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于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将系统的对预防性储蓄以及M2/GDP过高的原因作出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

  文献回顾

  储蓄是消费的对偶项,传统的SOLOW模型表明,在经济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储蓄率下的消费水平不同,因此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储蓄率使消费水平最大化(任若恩,2006)。储蓄不仅仅是一种国民积累,它也是在面临各种不确定性风险情况下平滑消费的一种选择,但是经验研究发现,由于不确定的存在,居民消费并不是平滑的,Campbell 和 Mankiw(1989)为了验证消费的预期增长对收入预期增长的过度敏感性,将预期收入增长引入对数线性欧拉方程,即著名的λ假说,Carroll和Kimball(2001)对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的关系又做出了进一步的澄清,在他们看来,谨慎是由于消费函数的凹性特征产生的,而流动性约束能够使消费函数变凹,因此加入这种约束时候必然会使消费者产生谨慎行为,从而产生预防性储蓄。

  预防性储蓄在理论上得到了基本的一致,但是在实证分析方面却存在不一致, Skinner(1988)使用职业代表不确定性,使用CEX数据,发现并不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而Caballero(1991)的研究表明收入不确定性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占据美国居民生命周期总储蓄的60%以上,Kazarosian(1997)则利用美国的国民纵向调查(NLS)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存在着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并且风险偏好是决定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近期韩国的Kim(2013)则利用美国消费者支出年鉴(CEX)数据,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对数线性欧拉方程进行模拟检验,结果表明存在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并且对于横截面估计而言,数据测量误差带来的影响会严重影响估计结果。因此预防性储蓄越来越多的演变成了一个实证分析的问题。

  数据选取与模型估算

  (一)预防性储蓄强度的估算

  预防性储蓄的理论模型部分因为篇幅限制将不再本文给出,本文对预防性储蓄强度模型的测算通过以下变量完成: 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月消费(现金),物价指数CPI,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3),选取年度数据作为估计变量。

  本文运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即GMM,分别对1978-2013年度中国城镇和农村的预防性储蓄强度进行估算,使用物价指数和收入增长率的平方作为模型中△lnC2jt+1 的工具变量,本文同时也进一步对Mankiw的λ假说进行了估算,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第一列和第二列分别代表城镇和农村的流动性约束测算,所得到的结果与大多数文献吻合,该数值均在0.8-1之间。由此可知,两者均面临强烈的流动性约束,差距并不明显,这意味着对于收入的财富效应和人们投资的渠道的扩大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善,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人们偏向于储蓄,这也造成了储蓄的高增长,本文在引用信贷指标,城镇保险指标后发现对于消费增长的改善明显提高,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在此不给出信贷和保险对于消费的实证分析。表1中第三列和第四列结果代表城镇和农村的预防性储蓄强度估算,采用GMM方法,可以看出,该强度系数具有明显的统计显著性,强度系数已经超过5的范围,即中国存在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二)SVAR模型检验

  1.SVAR模型识别与估算。本文选取国民储蓄,物价指数CPI和基准货币的月度数据来进行SVAR模型测算,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分析VAR模型中所无法观察的随机扰动和变量之间当期的关系,所以本文采用SVAR模型进行建模。

  本文采用平稳的dlnsaving,dlnbm,lncpi样本,并运用SVAR模型对基准货币,物价指数CPI以及国民储蓄之间的相关关系作出估计,通过 LR、AIC和BIC原则,选取2阶滞后作为模型变量设置,SVAR模型理论基础将不再本文阐述,本文直接构造其简化形式:

  由于含有三个变量,需要对其施加3个约束,分别为:第一,储蓄的当期变动对于准货币变动的冲击没有影响,a12=0 ;第二,居民储蓄的当期变动对于物价指数的变动没有影响,即a13=0 ;第三,准货币的当期变动对于物价指数变动的冲击没有影响,即a23=0 。参数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2.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并不直接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互动关系,而是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动即冲击的时候,对于内生变量当期和未来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居民储蓄增速冲击对于准货币的冲击响应,如图1所示,给予居民储蓄增速一个单位的正冲击,在1期对于准货币增速波动产生最大正效应,然后慢慢回落,在3期即第三个月达到最低值,然后慢慢回复,准货币增速先加速,尔后慢慢回落,在5期之后趋向于零,最后停留在一个更高的增长水平上。

  从图2的累积脉冲响应函数可知,3期之后基本稳定在一个新的并且更高增长的水平,而在随后的方差分解中可以看到居民储蓄增长率的结构冲击对于准货币增长率的预测方差贡献率在经过1期后逐渐下降,在第三期之后稳定在0.57个百分点上。

  从图3可以看出,在1期,给予居民储蓄增速一个正冲击,首先会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负影响,2期之后影响逐渐增大,3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影响逐渐减小,5期之后衰减为零。

  综上所述,预防性储蓄对于超额货币发行的解释力度最强,终将导致其增长率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结论

  本文对中国的高储蓄现象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发现城镇和农村均存在严重的流动性约束,且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我国金融的发展具有单一性与低层次性,虽然近几年M2/GDP比率在不断的增加,但是金融发展还停留在一个低水平的阶段,居民储蓄大量集中于银行存款,因此在统计口径上会不断的推高准货币的存量,进而造成目前所谓的“货币超发”。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居民储蓄对于准货币的解释力度很强,SVAR模型所揭示的脉冲响应函数也验证了此观点,但是准货币对于物价指数的解释力度很微弱,诚然货币供应量对于通货膨胀的推高有着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快速的货币增长却未能导致物价的快速增加。本文认为进入2000年之后,国内偏向于房地产的货币政策大量吸收了货币,推高了房价,造成了货币与物价传导链上的一个缓冲带,且具有滞后性,并且居民的谨慎与被迫储蓄也进一步挤压了国内消费市场,因此要增加信贷的投放量和降低信贷门槛,优化国民的消费结构,以此降低国民未来储蓄的期望。

  阅读期刊:

  《经济师》杂志于1986年创刊,现为月刊,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2)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该报告是国内外期刊评价中第一种分类分级排行榜和权威与核心期刊指南,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多指标评价体系


超额货币与预防性储蓄理论如何分析

AIPPT

SCI学术咨询
分享这篇文章
链接已复制到剪贴板!
联系我们
服务时间:9:00-18:00(周一至周五)
4006-054-001
QQ/微信:54364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