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I/ATLAS的科学背景与观测事实
3I/ATLAS是由小行星撞地预警系统(ATLAS)于2025年7月1日发现的一颗星际天体。其命名中“3I”代表第三颗被确认的星际天体(Interstellar),“ATLAS”则源自发现它的望远镜系统。以下是经科学界验证的关键信息:
轨道与速度:
该天体的轨道为双曲线(离心率6.14),表明它并非围绕太阳运行,而是从太阳系外闯入,并最终将离开太阳系。
其速度高达每秒58-68公里,远超太阳系逃逸速度(16.7公里/秒),因此不可能被太阳引力捕获。
轨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的夹角达175度,几乎与行星运行方向相反,这种高倾角在星际天体中并不罕见。
组成与分类:
多项观测(包括双子座望远镜、韦布空间望远镜等)确认其具有彗发和彗尾,并检测到水冰、二氧化碳、氰化物等物质。这些成分与太阳系彗星高度相似,因此被归类为星际彗星。
最初被误传直径达20公里,但后续数据(如哈勃望远镜观测)修正其彗核直径仅为0.44-5.6公里,远小于哈雷彗星(约15公里)。
与地球的安全距离:
它于2025年10月29日抵达近日点(距太阳约2亿公里),并于12月19日到达与地球最近距离(约2.4亿-2.76亿公里),是地月距离的600倍以上,对地球无任何威胁。
二、争议性观点的来源与澄清
尽管科学界共识认为3I/ATLAS是自然天体,但部分假设仍引发广泛讨论,需理性看待:
“外星飞船”假说的提出与反驳:
来源:哈佛大学教授阿维·勒布(Abraham Loeb)等人于2025年7月发表预印本论文,提出该天体可能是“具有恶意的外星飞船”。其理由包括:轨道倾角概率低(0.2%)、途经多颗行星的巧合性(0.005%),以及初期未观测到彗发活动。
反驳:
后续观测明确发现了彗发、彗尾及挥发物,否定了“非自然构成”的猜测。
国际天文学界(如牛津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专家)指出,星际天体的高倾角与高速本属常态,前两个星际天体(奥陌陌、鲍里索夫)亦有类似特征。
勒布本人亦承认,该天体“极可能是一颗普通彗星”,其假说更多是“思想实验”。
“最终传输”与“11月袭击地球”的谣言:
社交平台流传所谓“最终传输警告”,声称该天体会在11月对地球构成威胁。但所有权威机构(如NASA、ESA)均未监测到任何人工信号或异常传输。
科学家指出,此类传闻常源于对无线电噪声或自然宇宙信号的误读,甚至是有意编造的噱头。
三、3I/ATLAS的科学价值与未来研究
作为罕见的星际访客,3I/ATLAS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独特机遇:
研究系外物质与行星形成:
它可能源自银河系厚盘区域,其母恒星年龄或超80亿年,比太阳系更古老。通过分析其成分,可揭示其他恒星系的物质组成及行星形成机制。
深空探测技术的启示:
有人提出将其作为“太空巴士”,搭载探测器飞离太阳系。但现阶段技术无法实现:
人类航天器需数十年才能达到其速度(当前火箭极限约11公里/秒);
对接需克服高速、低温、气体喷流等极端环境,且时间窗口不足一年。
未来任务(如ESA的JUICE探测器)将对其远程观测,积累星际天体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