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飞,黄松*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为揭示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格局,本文以广西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后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区域内7个中心城市2015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及空间结构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为分析标准,广西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以南宁、柳州为中心的“旅游双核”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南宁和柳州对外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最大的空间格局;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的密集区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贵港和来宾;受较高级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辐射强度及城市自身接收能力的影响,每个中心城市与核心城市、相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较大;由于自身对周围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辐射能力较弱,同时随着可达性的降低,三级中心城市与其他中心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逐渐下降.基于以上综合分析,本文提出各城市应利用自身优势与核心城市形成优势互补,打造以南宁为首的“南宁―贵港―柳州”、“南宁―百色―崇左”和以柳州为首的“柳州―来宾―贵港”旅游城市群,形成相互弥补、相互协调的区域旅游发展板块.
关键词:城市群;引力模型;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F590;F0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600(2018)03-0144-07
城市之间旅游经济的活动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各种要素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种要素在城市之间的流动频繁程度决定着两地联系的密切与否,其表现形式可以反映出城市之间的相互关联度.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运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各种要素流的表现形式.依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区域空间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空间经济联系、交通运输网络联系格局以及城市旅游空间结构[1-3]等方面,而对于区域旅游经济主要从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城市旅游经济的相互作用、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4-6]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涉及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的相关研究不多.研究方法上,在城市距离方面更多的是利用城市间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公路或铁路里程等单一指标来表示[7-8].城市间的通达度不仅与距离有关,与交通运输方式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尤其是高铁的飞速发展,城市间的时间、空间距离不断缩减,与此同时运输成本有所增加,显然在分析城市距离的时候仅仅采用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等单一指标已明显不足.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城市间不同交通方式对交通时间和运输成本的影响,拟对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进行修正,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理论模型的实践内涵,更加真实科学地反映出中心城市之间的关联度量,为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研究奠定基础.
随着国内外城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旅游要素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活动也更加频繁,通过研究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的表现形式,可以发现城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点.目前,国内关于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的研究多以沿海区域及内地发达区域为对象,对正在迅速发展中的西南地区的研究还较少,而后者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的短板.然而,优先发展广西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2014年7月国务院批复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根据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基础,以及港口交通条件,统筹空间布局,明确重点,强化功能,形成协调有序、高效集约、联动发展空间格局”[9].因此,研究广西西江经济带的旅游经济联系状况,定量分析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旅游经济空间关联度,深入探究中心城市对其周围城市旅游经济的辐射程度,对于把握经济带内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为政府部门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鉴于此,本文对广西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拟为推进广西西江经济带的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广西西江经济带是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西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包括南宁、柳州、梧州、贵港、来宾、百色、崇左7个中心城市.《广西统计年鉴2016》[10]显示,广西西江经济带区域土地面积为13.09万km2,占广西土地面积的55%;人口2603.51万,占广西总人口的54.3%;实现地区生产总值0.87万亿元,占广西区内总量的51.5%;该区域在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发展规模3个方面占有广西全区的半壁江山.广西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内有国家5A级景区1家,占广西全区的25%;国家4A级景区145万方数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6(3)67家,占广西全区的50.8%;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6座.
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0.3%.由此可见,经济带中心城市的发展对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联动作用,充分发挥经济带中心城市的外向辐射能力,尤其是城市间旅游流的相互联系,可有效地带动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对广西西江经济带7个中心城市进行研究分析.此外,为保证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科学可靠性,文中所涉及到的数据全部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2016》、《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和《中国公路里程及空车配货指南(2012年最新版)》中的原始数据,或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换算而得.
2城市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测度与分析
2.1城市等级划分
一个区域的旅游经济必然受到其他区域的影响,而其自身也影响着周边或者其他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11],由于每个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故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中必然形成规模大小不同的旅游城市等级.利用节点分析的方法对广西西江经济带南宁、柳州、梧州、贵港、来宾、百色、崇左7个中心城市旅游进行等级划分.本文从《广西统计年鉴2016》中选取广西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的旅游总收入Vi、国内旅游接待人次Pi、海外入境旅游人次Si、国内旅游收入Mi、外汇旅游收入Ni来代表一个城市旅游方面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在得到明确的城市旅游规模指标体系之后,分别计算各城市旅游总收入指数KV、国内旅游人次指数KP、入境旅游人次指数KS、国内旅游收入指数KM和外汇旅游收入指数KN这5种职能指数.
3测度结果及其分析
本文对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中心城市进行定量分析,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上,按照中心城市间旅游经148济联系强度综合高低的标准,由表6和图1可以看出,南宁与其他中心城市的联系量最大,因此排在首位,紧跟其后的是柳州,随后依次是贵港、来宾、百色、梧州和崇左.
4结语
广西西江经济带已经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黄金地带,本文对经济带内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关联度及核心城市南宁对周围城市的旅游经济辐射强度状况进行分析说明,以期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研究有所帮助.
(1)对广西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本文通过利用等级划分、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数理模型进行定量研究,结合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和区位特点,分析各城市间的内在关联得出中心城市之间存在的薄弱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策略,目的是使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城市群的整体互联互动方面得以提升,使旅游经济规模效益最大化,引导广西西江经济带的旅游空间结构向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
(2)通过分析得出处于“旅游双核”地位的南宁和柳州对外辐射不均衡,更应发挥自身对其他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3)根据相关的理论基础:点—轴系统理论“点—轴—面”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和圈层结构理论“距离衰减规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建议各城市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及特点与核心城市形成互补,打造以南宁为首的“南宁—贵港—柳州”、“南宁—百色—崇左”和以柳州为首的“柳州—来宾—贵港”旅游城市群,形成各有特色、相互协调的区域旅游发展板块,以此推进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快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江,苗长虹,茹乐峰,等.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J].经济地理,2012,32(7):18-23.
[2]TSEKERIST,STATHOPOULOSA.Gravitymodelsfordynamictransportplanning: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inurbannetworks[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6,14(2):152-160.
[3]GROSCHET,ROTHLAUFF,HEINZLA.Gravitymodelsforairlinepassengervolumeestimation[J].JournalofAirTransportManagement,2007,13(4):175-183.
[4]张娜,佟连军.基于面板数据的黑龙江省旅游经济效应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2):17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