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在施工前进行系统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过程中加强每道环节的施工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措施,监理和质检人员增强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4 09:28 热度:
摘要: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在施工前进行系统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过程中加强每道环节的施工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措施,监理和质检人员增强责任心,钢筋混凝土施工中的一些质量问题是完全能够解决的,其通病、缺陷也是完全能够预防和消除的。而本文就对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对策
1.混凝土强度不足
1.1现象
同批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 0.85 或 0.9 倍的设计强度等级,或同批试块中个别试块强度过高或过低,出现异常。
1.2原因分析
(1)混凝土原材料不符合要求:
(2)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
(3)拌制混凝土时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物不均匀。
(4)冬期施工期间,拆模过早或早期受冻。
(5)混凝土拌合物搅拌完毕至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太长,振捣过度,养护差,使混凝土强度受到损失。
1.3预防措施
(1)确保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
(2)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及时测量砂、石含水率并扣除用水量。
(3)混凝土要按顺序加料、合理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
(4)冬期施工时应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5)加强混凝土的振捣和养护。
1.4治理方法
当混凝土强度偏低,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并经有关单位研究提出处理方案,如推迟承受荷载的时间,减少荷载或采取必要的加固补强措施。
2.和易性差
2.1现象
(1)拌合物松散不易黏结,或黏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
(2)拌合物中水泥砂浆填不满石子间的空隙;
(3)在运输浇筑过程中出现分层离析,不易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2.2原因分析
(1)水泥强度等级选用不当。当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大于 2.2时,水泥用量过少,则混凝土拌合物松散;当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小于 1.0 时,水泥用量过多,则混凝土拌合物黏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
(2)骨料质量。砂石级配质量差,空隙率大,配合比砂率过小,难以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3)水灰比。水灰比和坍落度过大,在运输时砂浆和石子离析,浇筑过程中不易控制其均匀性。
(4)配合比。计量工具未检验,误差较大,计量制度不严或采用了不正确的计量方法,造成配合比不准,和易性差;配合比的设计,不符合施工工艺对和易性的要求。
(5)混凝土的搅拌。搅拌时间不够,混凝土没有拌合均匀。
2.3预防措施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和试验方法,应符合有关技术规定,混凝土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应符合相关规定。
(2)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泵的种类、泵送距离、输送管径、浇筑方法、气候条件等确定,并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
(3)混凝土拌制和浇筑过程中,应按规定检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和用量,每一工作班应不少于 2 次。
(4)在拌制地点及浇筑地点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或工作度,每一工作班应至少 2次。
(5)在一个工作班内,如混凝土配合比受外界影响而有变动时,应及时检查、调整。
(6)因和易性不好而影响浇筑质量的混凝土拌合物,只能用于次要构件(如沟盖板等),或通过试验调整配合比,适当掺加水泥浆量,增加砂率,二次搅拌后使用。
2.4治理方法
因和易性不好而影响浇筑质量的混凝土拌合物,只能用于次要构件,或通过试验调整配合比,适当掺加水泥浆量,增加砂率,二次搅拌后使用。
3.外形尺寸偏差
3.1现象
混凝土构件表面凹凸不平、鼓胀或局部外形尺寸不符合设计标准,其偏差超过规范的允许值。如混凝土构件及预埋件中心线对定位轴线,产生一个或两个方向的偏移,或柱、墙垂直度产生一定的偏斜(称倾斜)。
3.2原因分析
(1)模板支设不牢固或斜支撑顶在松软地基上,混凝土振捣时模板产生位移、倾斜或模板局部产生较大的侧向变形,造成构件表面凹凸、鼓胀。
(2)预埋件固定不牢固,致使在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变形或移动。
(3)放线时出现较大误差,没有认真检查和校正;或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造成轴线累积误差过大;或模板就位时没有认真吊线找直,致使结构发生歪斜。
(4)混凝土浇筑未按规程进行,浇筑和振捣方法不当,或振捣时振动钢筋、模板,造成跑模或变形;或混凝土浇筑完后,没有很好的找平抹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5)混凝土强度未达到 1.2Mpa 时,上人操作或运料,致使表面出现凹凸不平或印痕。
3.3预防措施
(1)模板要接缝严密且固定牢固,并支在坚实的地基上,无松动;锚栓要禁锢可靠,标高、尺寸应符合要求并应驾车核对,以防止模板在混凝土浇筑时产生较大的位移和变形。
(2)预埋件应支设牢固,保证位置和标高准确,检查合格后,才能浇筑混凝土。
(3)测量放线要准确,认真吊线找直,及时调整误差,以消除累积误差,并认真检查、核对,保证施工误差不超过允许偏差值。
(4)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厚度应为 50cm,然后均匀振捣;上部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得大于 1.0m,防止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浇筑时不得用料斗直接向模板内倾倒混凝土。
(5)振捣混凝土时,不得冲击振动钢筋、模板及预埋件,以防止模板产生变形或预埋件有位移或脱落。
(6)混凝土浇筑完后,应根据水平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当混凝土强度达到 1.2Mpa 时,方可在构件上面走动或施工。
(7)混凝土浇筑前和浇筑过程中要仔细检查模板尺寸和位置是否正确;支撑是否牢固;穿墙螺栓是否紧固,若发现松动,应及时处理。
3.4治理方法
(1)凡外形偏差不影响结构质量时,可不进行处理;如只需进行局部剔凿和修补处理时,应适当修整。一般需要用 1:2 或 1:2.5 的水泥砂浆或比原混凝土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进行修补。
(2)凡外形偏差影响结构受力性能时,应经有关部门研究处理方案后,再进行处理。
4.内部疵病
4.1现象
混凝土内部质量出现问题,影响结构的性能。如钢筋混凝土的保护层遭到破坏,或混凝土的保护性能不良,钢筋发生锈蚀,铁锈膨胀引起混凝土开裂;或混凝土结构预埋铁件钢板与混凝土之间存在空隙。
4.2原因分析
(1)施工时造成的混凝土表面缺陷没有处理或处理不良,在外界不良环境条件下,使钢筋锈蚀、膨胀剥落。
(2)混凝土中掺用氯盐外加剂不当,造成钢筋锈蚀,混凝土沿钢筋产生裂缝、剥落。
(3)冬期施工时,混凝土构件未采取保温措施,或混凝土早期受冻,使混凝土表层出现裂缝、剥落。
4.3预防措施
(1)混凝土施工时形成的表面缺陷应及时进行仔细修补,并应确保修补质量。
(2)钢筋混凝土中掺用氯盐外加剂(按无水状态计算)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 1%,并宜同时掺加亚硝酸钠阻锈剂,其与氯盐的掺量比例为 1:1。但是,在处于高度潮湿环境中或靠近高压电源附近的结构,不得在钢筋混凝土中掺加氯盐。
(3)冬期施工时,混凝土应采用普通水泥、低水灰比,掺加适量早强抗冻剂,并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受冻。
(4)预埋铁件附近的混凝土要仔细振捣并辅以人工捣实,使之达到密实、无气泡为止。
(5)预埋铁件背面的混凝土应采用较干硬性混凝土浇筑,以减少干缩。
4.4治理方法
一般混凝土裂缝可用环氧胶泥封闭,对较宽较深的裂缝,用环氧砂浆补缝或再加贴环氧玻璃布处理。
参考文献:
[1]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张廷荣等.建筑施工质量事故处理与预防 400 例[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罗喜清.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福建建筑,2008,No.7:P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