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李亚荣 摘要:陕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主要依赖于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社会、经济问题,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结构的转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4 09:29 热度:
李燕 李亚荣
摘要:陕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主要依赖于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社会、经济问题,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本文经济学论文着力于研究陕北地区资源型经济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该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升级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陕北地区; 资源型经济; 产业结构
1论文引言
一般而言一个城市初期的经济发展取决与该地区所拥有的资源,即资源禀赋,但随着资源的耗用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到城市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否则该城市就会陷入“资源诅咒”的陷阱中。资源的开发会带来经济短期的发展,但长此以往带给城市乃至国家的却是长期的贫穷。本文经济学论文基于陕北地区目前的资源型经济发展现状,找出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并给出实现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策略,以实现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2 陕北地区目前经济发展现状
陕北地区处于黄土高原核心地带,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延安、榆林两市,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气候环境较为恶劣,上世纪90年代前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自1998年陕北地区被确立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以来,能源化工产业成为陕北地区的支柱产业,陕北地区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持续高速增长。表1所示是2000~2008年延安市、榆林市GDP总值。
注:本文数据来自于《2009年陕西省统计年鉴》
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延安市、榆林市两市GDP达1721.53亿元,占全省GDP的25%;2008年全省GDP比上年增长15.6%,而延安市增长16.91%,榆林市增长49.54%,2008年榆林市GDP为2000年的近10倍,延安市的为近6倍。显而易见陕北地区GDP增长速度要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并已成为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极。但是该地区经济的增长却是资源型经济发展的后果,该地区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在GDP增长中贡献率非常高,而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却非常滞后。表2说明近几年来该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具体数据。
表2 2000~2008年陕北地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单位:亿元)
城市
由表2可以看出,2000年时,延安市的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4.1:1.7榆林市的为1:3.3:3.2,延安市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第三产业的近2.5倍,榆林市当时的第二三产业比重基本持平,但随着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延安、榆林两市的资源开发,第二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发展至2008年,延安市的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11.0:1.6榆林市的为1:12.0:2.3,延安市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第三产业的近7倍,而榆林市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第三产业的5倍,榆林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63.89%增长到2008年的87.08%,延安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71.08%增长到78.39%。这些数据都说明该地区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的开发为基础的,是随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的。
3 陕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区域内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陕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采,该地区自然环境日益恶劣,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日趋严重的破坏。以榆林市为例,采空区域面积以每年1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递增,地表塌陷已超过60万平方公里,从而使山体崩塌、低劣缝扩延等灾害日渐增多;仅神木县境内就有10条河流断流、20多眼泉井干枯,乌兰木伦河的河床缩减90%,全榆林市湖泊由开发前的869个减少为79个;每年损坏草地5.3~6.7千公顷,仅4条对外输气管线就破坏地表植被100多平方公里,从而加剧水土流失。由于生态的日益恶化与过度开发,使得陕北地区许多煤矿的最高服务年限已经比原来的设计年限减少了很多年,有些甚至不到20年,如果再继续放任能源工业的发展而不重视生态治理的话,那么陕北地区依然逃不脱资源耗竭后再无发展动力的后果【1】。
3.2 财政税收体制不健全
按照我国税法按照注册地纳税的原则,企业所在地付出了环境、资源的代价,最终并没有获得多少税收收入,产生税源与税收收入背离的问题。例如神华集团企业所得税就地预交比例2001-2003年为0%,2004年为60%,2005年为100%,也就是说2001-2003年神华集团企业所得税在陕西省榆林市全部流失,2004年流失额为40%,直至2005年神华集团所在地榆林市才获得了100%的企业所得税。由于财政税收体制的原因,陕北地区很多地方虽然是税源的产生地,却无法转化为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此该地区付出资源、环境的代价,最终财政收入并没有相应的增加许多,导致该地区政府无法将更多的财政收入投入到基础设施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建设,最终该地区也只能依靠简单的资源开采。由于这种税收体制造成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该地区人民只是付出了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环境成本,并没有充分享受到资源开发的巨大成果。
3.3 区域内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
在未设立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以前,三次产业发展缓慢,人民基本上只能靠农牧业为生,但农牧业仍处于低水平的生产状态【2】。自1998年后,能源化工产业成为陕北地区的支柱产业,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却在逐渐加大。据统计资料显示,榆林市2007年、2008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850、12197元,农民人均收入为2621、3402元,与此同时,全省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763、12858,农民人均收入为2645、3136元,,比较起来该地区人民收入水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63.31%,全省人均水平的99.09%;截止2007年底,榆林尚有1377个行政村尚未脱贫,占全市行政村的25.02%,贫困人口约50.2万人,在全省最多。然而对比全省财政收入会发现,2008年全省财政收入的平均值为364364.8万元,而延安、榆林两市的财政收入分别为800495万元、700108万元,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由数据可见,陕北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悬殊,城乡发展失衡。
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策略
4.1 合理发展第一产业,发展优势农业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最终将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将是产业机构升级中的重点内容。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重点要发展特色农业。但目前陕北地区的农业仍停留在比较低层的原材料出售阶段。尤其在全国比较出名的陕北红枣、苹果等,也只是处在初级阶段,最多只是对农产品的初级加工阶段,为此陕北地区应该加强对农业产业链的建设,发展优势农业。在这方面陕北地区具有自己的优势,陕北人均耕地面积较大,耕地土层深厚,土壤质地优良,可塑性强,易于改造,具有产业化经营的巨大潜力。
4.2能源化工产业优化升级
首先要坚持资源有限开发和就地转化原则,限制初级产品输出,将原材料的初级加工出售改变为对原材料的深加工,鼓励就地转化,切实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其次要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的深加工能力,打破在全国分工中处于垂直简单分工的现状,实现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共存【3】;最后要发展循环经济,陕北地区城市不能再走以前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边污染边治理。
4.3 政府发展思路的改变
政府一定要改变短视的现状,不能只看到目前资源型经济带来的巨大收益,只顾提升眼前的GDP而放弃产业结构的升级,毕竟合理健康的城市经济结构必须是一二三产业合理发展。近年来中国的工业化表现出明显的资源消耗型特征,这对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陕北地区来说,市场需求突变所带来的“意外之财”有可能会使其只重视目前的经济收益。为此政府决策部门必须要转变思想,要在GDP的单纯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获得长期增长之间做出选择,最终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论文所述,陕北地区在近年来的资源型经济发展中,虽然经济增长幅度较大,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诸如环境、社会等诸多问题,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为此首先要合理发展农业,打造优势农业;第二要做到能源化工产业的升级;第三需要政府的思路的改变,在GDP的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很好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王建康.陕北区域高速发展下的隐忧及其战略调整——以榆林为例的分析[J].榆林市人民政府调查研究室.第十一期
[2]张阳生,赵娟,惠怡安.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产业升级及其结构优化重组[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
[3]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