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运行是否安全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资金运行的安全管理就是加强资金监管。在资金的运营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实施有效控制能使资金发挥更好的作用。作为资金关涉部门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4 09:29 热度:
如何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周彩虹 [摘要]资金运行是否安全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资金运行的安全管理就是加强资金监管。在资金的运营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实施有效控制能使资金发挥更好的作用。作为资金关涉部门,要从建立健全资金运营的控制制度着手,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促使经营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工作人员资金安全意识淡薄,内控制度乏力,监控制度不到位等情况给资金安全造成了隐患,要克服资金安全隐患,在资金的运作中,必须提升资金监管能力,加强资金监管。所谓资金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资金安全指存量资金安全性。广义上的资金安全性还应包括流量资金安全性和增量资金安全性。存量资金安全性资产能够按照原持有目的正常周转,价值不发生减损。流量资金安全指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能够按照预期的流量、流速和程序进行,不发生损耗。增量资金安全指企业的增量资金能按预期进入企业,维持企业的再生产的持续进行。简言之,资金安全指资金不发生被抢、被盗、被挪用等资金本身的安全和内部核算及库存管理的安全的行为,主要是保证资金数额的完整、真实。其深层的含义是指指资金的运用不会因交易而发生亏损和贬值,主要是强调资金活动应遵循稳健原则,确保公平、有效的交易能实现其应有的目标,以及资金活动所产生的效益均能够实现,不会在实现过程中流失。资金监管就是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在资金的运作过程中,要确保资金安全,必须强化监管能力和监管制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资金 监管 安全 制度
一.提升人员素质,树立安全意识
人员素质是资金是否安全的源头,因此,加强资金监管应首先从人员素质的提升入手。
1.思想素质
为了确保资金安全,在资金监管过程中应对资金运作人员和涉及资金人员加强思想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如安全规范专题教育,另外,还必须加强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构筑岗位风险防范的思想防线。
2.业务素质
作为资金监管部门应对涉足资金人员实行定期或不定金的业务培训,强化相关人员对新的支付工具电子计算机和金融 、财政 、税收等多方面新知识 、新业务 、新技能的学习,并加强岗位轮换,组织岗位业务培训充实 、稳定资金人员队伍 ,提高资金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提高资金的安全使用。
3.责任意识
责任感是资金运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意识,在资金监管过程中,要设置科学的组织机构,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从责任感上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建立和完善各级经济责任制、设置科学的组织机构是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负责人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权利安排、责任分工与约束机制的规范体系,将资金安全相关的责任、权限通过制度或契约,委托给具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人员。
3、竞争意识。
合理安排岗位分工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引入岗位竞争机制。在充分考虑让员工自主选岗的同时,对重要或综合性强的岗位实行竞争上岗,使从业人员在参与岗位竞聘过程中,亲身感受到巨大压力和推动力,进一步增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意识决定行动,有了资金安全意识,从业人员在进行资金运作过程中就会变得规范操作,从内因上规避了资金风险,提升了资金监管力度。
二.建立内控制度,强化安全操作
资金安全运营内控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对企业资金安全运行的环境控制、对企业资金运行安全的会计控制和对企业资金运行安全的程序控制。其中,资金安全运行的环境控制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层对资金安全的重视程度以及采取的行动,通过企业领导层的态度、经营思想和方法确定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采取的组织结构、监控方法以及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措施;企业资金运行安全的会计控制主要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杜绝资金违规使用及舞弊行为的发生,将企业的各项会计业务进行制度化和程序化;企业资金运行安全的程序控制主要是保障企业制定关于资金安全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措施,包括企业资金安全审批制度的建立、资金安全责任制度的划分等。美国COSO委员会认为:内控制度是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它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行性、相关法令的遵循等目标的达成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是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它涵盖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从而保证开展各项经济活动都有章可循。
1.内控制度设计
内控制度就是内部控制制度,此制度在设计中要注意其体系性。要切实做到有规划、有政策、有执行、有监督、有评价、有整改,优先考虑经济业务流程,从保证资产的安全着手,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各种欺诈、舞弊行为。另外,内控制度的设计要关注内部控制各环节的关系,结合流程整合与再造,对现有内部控制程序,从基础环节来改造整个内控系统,做出相应的调整;健全岗位授权管理的制约机制,严格岗位控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分级授权转授权制度,分散部门职责权力,把过去一个部门办的事分散到两个或多个部门办理,对报销、资金调度等财务权限实行适当限制,严格执行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的分离制度,实现职能间的相互制约机制;规范会计行为,保证经济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和所有的交易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期间及时记录,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加速提高内部控制的整体水准,营造正向、积极的内部控制环境氛围。
2.完善内控机制
以“风险首位 ”和“内控先行”为导向,合理设置岗位,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 ,全力构建内部风险防范机制。
完善内控机制侧重于完善资金运行环境和完善资金运行程序。资金运行环境的完善是完善内控机制中最关键的一环。首先,企业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企业资金安全运行的重要性,重视和支持企业资金安全运行环境的建设,采取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保证企业制定的资金安全运行的各项内控制度能够有效实施。其次,企业要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和业务处理程序。再次,要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道德素养。企业资金运行的直接接触人是企业的会计人员,因此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资金安全的运行。为此,企业要不断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包括专业技能、业务素质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资金运行程序的完善主要是完善授权审批控制制度。企业在实施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基础上,还有完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的权限、操作流程、承担责任以及风险控制措施。对于涉及企业资金安全程度高的项目,要实施若干领导或部门共同审批的方式,使得相互制约机制能够发挥。
3.加强核算系统及其网络的风险控制。
会计核算系统的操作管理,重点是加强岗位制约,防止“一手清”。保障会计核算人员专人专机,操作密码严格保密 ,并及时更换 ,做到离机签退,以防他人盗用密码进行非法操作。加强对系统服务器和其他国库业务用机的防病毒管理 ,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检测 ,落实网络防火墙、安全预警、灾难应急预案等措施,确保国库核算系统安全 、高效运转。实行电算化核算的单位应制定严格的电算化管理制度,操作人员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入操作状态,并在权限允许范围内开展工作;每位工作人员都必须有自己的上机密码,不得随意泄露;会计科目、项目、编码以及其他基础信息的设置和变更,须经处或科室负责人同意后系统管理员方可操作;操作人员因故离开岗位时,应执行相应的命令退出会计软件,以防他人操作等等,以确保资金的安全。
4.实现自查工作制度化
除了自觉接受各级部门的检查指导外,资金运作部门还应以制度和职责的方式,明确部门负责人和岗位主要责任人,加强对会计业务的日常检查辅导 ,对日常业务进行现场监督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会计业务进行全面或有重点的监督检查 ,使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建立内控制度,强化安全操作,让资金运作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互相制约、互相监督,是保证资金安全的有效措施。
三.形成监督防线 ,规范资金运作
确保资金安全,加强资金监管,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监督防线,规范资金运作。只有具备了有效的监管,资金运作才能得以规范。
1.对资金运用实行评议制度
建立评议制度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淡化有关部门的管理权威,提高工作效率,树立管理决策的形象。引入评议制度,就是要解决资金运用的透明度问题。具体在资金监管过程中,就是把公开透明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在重大管理决策方面引入专家评议制度,在充分考虑专家组意见的基础上对社会公开,扩大人民群众对资金使用的知情权、评价权和监督权,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反映, 接受群众监督,避免人为因素过分干扰甚至“暗箱操作”,防止决策者因认识偏差而对决策结果造成影响,保证资金运用的决策在客观、公正、透明的环境中产生。
2.对投资选择采用绩效评价
资金运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投资,投资也是最易使资金产生风险的方面。因此,为了避免资金出现安全,在投资选择上采用绩效评价是恰当的方法。所谓绩效评价的投资方法是指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统摄评价全过程、各方面的指导思想,对项目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率性进行的评价。要树立以效率为核心的理财思想,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健全责任机制,是资金投入由粗放管理向量化指标体系管理转化的重要环节,对保证资金安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3.立体监控体系构建
立体型监控体系是指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监察监督,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教育与法规全方位协调配合的防御体系。简言之,就是对重大资金投向实行事前审计、全程监控和事后评估,自觉接受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逐步建立内外结合、上下贯通、纵横交错,比较完备的监督网络和体系,防止内控机制的缺陷。
四.适时预警,消除安全隐患。
1.建立起内部岗位监督机制,加强风险排查,从业务操作和管理 ,以及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等方面,摸排风险点,寻找切入点 ,及时发现业务处理中的薄弱环节,防范资金清算,印、押、证管理,计算机安全管理,岗位相互制约等环节的风险。通过由点到面、由低到高全方位的排查监督,消除各类风险隐患,确保资金安全。
2.建立专门的财务指标预警系统
要做好财务指标风险预警系统的组织工作,包括建立风险评价与预测模型和设计预警业务流程等。一旦财务指标达到或超过警戒线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和预报,以便管理层在分析财务指标可信度、真实性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方式化解或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高效地运作。
参考文献:
1.张汉兰.学习贯彻《会计法》,坚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教育财会研究,2005(5)
2.陈世军,《加强企业货币资金安全管理与控制的思考》,商业会计,2009(8)
3.傅云彤,《企业货币资金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财会研究,2009(12)
4.沈艳霞,《企业资金安全漏洞的成因及对策》,当代经济,2009(14)
5.尹冉,《如何搞好货币资金的安全管理》,金融经济,2009(16)
6.杨梦蕾,《企业资金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中国工会财会,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