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一篇师范教学管理类论文,主要对当前师范教学中小教专业教育理念的介绍和应用。本文选自:《教师教育论坛》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综合学术性暨大学教学指导期刊,由华中师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10:56 热度:
文章是一篇师范教学管理类论文,主要对当前师范教学中小教专业教育理念的介绍和应用。本文选自:,《教师教育论坛》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综合学术性暨大学教学指导期刊,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哲学社会科学版扩展刊期为月刊,全年出版12期。其中双月号(2、4、6、8、10、12)各期为综合性学术类内容,刊载各类高校教师、研究生及各类学术研究人员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其学科涵盖政治、法律、经济、中文、教育、英语、历史等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
摘要: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迫切需要教师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时代理念,做到素质复合、知识复合、能力复合,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师范教育在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同时,还应该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示范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辐射和促进本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师范教育这一重要功能要求其必须率先树立时代教育理念,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
关键词:师范教育,教育理念,教学应用,教学政策,教学论文
一、对“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师教育理念的诠释
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师范生、全面提高其素质与能力、使其特质潜能充分发展的教育。
第一,师范教育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师范生的智能水平差异和智能发展方向不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培养不同层级、不同学科发展方向的教师。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目标上按照胜任为本、能力为本、专家为本的三种类型教师培养。即:①胜任为本:每个师范生毕业后都能胜任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②能力为本: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外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其中一部分毕业生能成为双语为本、信息技术整合为本的教师;③专家为本:按照高起点、研究型的目标,为造就基础教育认可的教育教学专家打好基础。
第二、师范教育要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师范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纪素质;具有宽厚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国际有关方面的知识;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人际交往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与创业能力,适应教师专业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师范教育注重师范生主体的多样性、异质性和发展性进行个性化教育。挖掘其潜在特质,发展良好个性与特长,使其人尽其才。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师范生的智能优势,坚持以综合培养为主,兼顾学科方向培养,宏观上可分为中文与社会方向、数学与科学方向、外语方向、艺术(音乐美术)方向、计算机方向、体育与心理健康方向、双语教学方向等等,以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人才理念趋同化的特点日益突出,教育变革极为深刻,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共同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师范教育小教专业确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的灵魂与根本。
1.“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与世界性人才需求变化相适应
2l世纪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着共同的课题和危机,其解决需要全球合作、多角度合作,需要大批通识型与专业型兼容,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合作能力兼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兼有的发展型人才。同时,全球化时代个人生存发展同样需要具备多种能力。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呼唤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小学教育是重要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迫切需要培养素质复合、结构优化、能力全面、个性鲜明、具有时代教育理念的小学师资队伍。
2.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以课程改革为载体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时代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课程目标将从单一走向多元;课程设置体现综合化、弹性化和多样化;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交叉综合,注重反映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教师开发与学生经验;师生关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互动,采用现代化手段,注重学生的探究意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的培养。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发展与人事制度变革的需要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全面实施。村镇学校合并、教师缩编分流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同时教育市场的开放化,促使教师的岗位竞争日趋激烈,岗位流动日益频繁,教师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小学教师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这一改革现实要求教师个体必须具备宽厚的知识底蕴、高强的现代教学能力与创业能力,增强自己对教学岗位的适应力及社会适应力,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综观国内外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小教专业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自身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一理念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教育本质论的内涵。
三、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师教育的基本途径
1.确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对接,与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理念
构建多元的现代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课程设置由通识课程、学科方向课程、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四部分组成。加强必修课的拓展与整合,构建师范生必备的素质结构;增加选修课的类别与科目,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的选择性;强化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注重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增强师范生对基础教育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树立整合性、现实性、适用性、实践性,传承性与创新性共显的教材建设理念
在按比例采用国家级教材和省编教材同时,注重本校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和学生要成为教材的共同开发者与创造者,在引进开发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上都要体现教材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对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成果的载人,对学生经验的关注,反映地方与学校特色,突出实践环节。满足基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需要。
3.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师生观,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促进者和领路人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现代教学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积极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