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类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深入了解新农村,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就业方向更趋基层就业,响应国家号召。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新农村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9 09:41 热度:
涉农类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深入了解新农村,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就业方向更趋基层就业,响应国家号召。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新农村对在校大学生的服务需求,涉农类高职院校在校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规模、形式,及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探索涉农类高职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为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奉献。
【关键词】大学生;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
一、研究目的意义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教育部明文规定高职院校要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至此,“社会实践活动”进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占3个学分。新农村建设是农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大舞台,但多年来,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形式比较单一,多为“三下乡”活动,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信息、产业规划、管理等多方面要求,也没有达到系统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如何根据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及农类高职学生职业人成长需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获得已迫在眉睫。调查了解新农村对在校大学生的服务需求,涉农类高职院校在校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规模、形式,及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探索涉农类高职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为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奉献。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发达国家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探索的比较早,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一些高校就已经在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的建设,至今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特别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张慧荣、庞芳(2015)指出在墨西哥,文教部明确规定,高校师生必须每年有3~6个月的时间开展为农村服务活动的“实际工作课”。李禄(2012)指出美国田纳西大学商学院将新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去管理一个志愿者蔬菜公司。泰国让学生利用假期帮助农民建立学校、做农业调查,培养学生奉献精神。
(二)国内研究现状。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全国高校响应号召,把新农村建设与学生实践锻炼活动相结合,鼓励和指导大学生深入农村,服务农村。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三下乡”、社会调研、法制宣讲等,都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支持和帮助作用。聂东雪、周艳萍(2014)指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果品提实践小分队帮助秦皇岛市石门村从品牌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把果品价值提升了,增加了农民受益。通过办宣传报、制作展板、文艺会演等形式提升农民精神文明建设。赵明铎(2010)年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新农村缺乏沟通联系,大学与新农村没有建立可以互利的合作模式。市场营销专业可以结合有些民展果林农业的村庄制定销售方案。任江林(2008)指出目前大学生“三下乡”实施中也存在一些大学生态度不端正、参与面不广、针对性不强、连续性不够、实效性不高、考评不科学等问题。“走一走,秀一秀”、“精英实践”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单一性。大多数采用“三下乡”的形式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内容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所谓的“三下乡”指的是将“文化、卫生、科技”引入、引进到农村地区[1]。大学生通过系部组织的以支教、调研活动形式为主的三下乡,进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单一性,一定程度也影响到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目前大多数学生参与三下乡实践,都是学生干部去参加,次数多了,学生的参与性不高,产生消极心理,被动去参与。而经费预算等硬件设备的限制,能去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的人员数量被限制,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2]。
(三)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全面。部分学生对于农村和新农村的区别了解不深,认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就是到农村去干农活,扶贫。不清楚服务新农村建设可以做农家乐经营和宣传,做农产品营销手段和包装,可以培养农民现代服务理念,开发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可以经营乡村物流,做电商服务相关技术指导等服务类型。
(四)服务新农村建设方式的形式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式都是过于形式化,定时定点到新农村去开展实践活动,没有根据新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去开展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目的只为完成实践活动任务。
(五)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管理存在偏差。系部没有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学院整体的教育管理中,用学分的方式纳入个人成绩[3]。
四、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情况
本课题在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中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一个调查对象主要是南宁各高职院校及本校的教师和学生,一个调查对象为新农村的农民。共计发放60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598份。在调查问卷中,师生的专业涉及经贸管理类的14人,占2.3%;涉农类的84人,占14.0%;其他专业的500人,占83.6%。
(一)师生认为农村与新农村差距的主要体现。见图1。
(三)在校大学生目前的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式对大学生本身实践锻炼能力有提高吗。这一问题,有383人认为是有提高,有157人认为是有很大提高,见图3。
(四)在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有499人觉得应该增加服务时间,有485人认为服务内容更具体,有478人认为服务方式更灵活,有386人认为服务技术更专业,有31人认为不用改进。见图4。
(五)您认为经贸管理类在校大学生能为新农村建设做什么服务。有499人认为需要做农家乐经营和宣传,有475人认为需要做农产品营销手段和包装,有453人认为农民现代服务理念培养,有438人认为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有412人认为乡村物流经营,有389人认为需要做电商服务相关技术指导,有152认为可以从其他方面服务。见图5。
(六)您认为涉农类在校大学生能为新农村建设做什么服务。有538人认为应该服务于农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生态养殖,有499人认为应该做农业政策宣传和指导的服务,有454人认为应该做农业机械推广的服务,有435人认为做农产品加工的服务。见图6。
(七)您认为农类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时长应该是多少。有206人认为时长应该不少于一周,有196人认为不少于两周,有196人认为不少于一个月。见图7。从问卷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农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新农村建设存在天然的联系,农村迫切需要和希望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农类大学生。农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过短需要加长。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不能采取单一模式。
五、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实施效果
在校大学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时有助于锻炼实践能力、增强才干、了解及深入基层;在展现自身的专业特长的同时传达国家政策方针,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针对于调查的结果和存在问题,系部采取相应的对策,制定了相关的方案,形成“常下乡”机制[4]。与乡村基层组织搞好协商与对接,固定好服务的“根据地”。服务内容选择上:一是服务农村产业发展,如农家乐经营和宣传;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养殖青头鸭项目;经营乡村物流,做电商服务相关技术指导等服务类型。二是服务农民培训就业,培养农民现代服务理念,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三是服务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开发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帮助农村进行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四是服务农村社会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等[5]。
【参考文献】
[1]钟先锋,江志彬,胡伟君,张瑾,黄桂东.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义教活动的开展和思考———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7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7):282~284
[2]蔡高成,叶彩虹,石小琼,麦柳倩,李仁煜.E时代大学生“三下乡”精准教育帮扶的探究———以岭南师范学院心连心共享学堂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4):107~108
[3]马晖.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3(1):20~24
[4]方芳,方明.在校大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看法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3):63~65
[5]范宇飞.浅论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J].群文天地,2012,4:218
作者:邓文丽 唐琳玲 陈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