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薯类作物研究团队以作物生产类专业为依托,为适应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结合社会对薯类人才的需求,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改变教育观念、改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9 09:41 热度: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薯类作物研究团队以作物生产类专业为依托,为适应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结合社会对薯类人才的需求,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创新型教师团队、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将科学研究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4年不断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了一条“科教融合、学创并举、彰显个性”的创新型薯类人才培养之路,从而满足云南农业产业对薯类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科教融合;创新;薯类人才;实践
中国科教融合经历了最初的科研与教学分离、20世纪50年代逐步引入科教结合理念以及科研与教学相融合3个阶段。科教融合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变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状,对当前推进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撑高校特色发展和优势学科建设、加快科技资源和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1]。鉴于此,笔者以作物生产类专业为依托,为适应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结合社会对薯类人才的需求,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创新型教师团队、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将科学研究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4年不断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了一条“科教融合、学创并举、彰显个性”的创新型薯类人才培养之路,从而满足云南农业产业对薯类人才的需求。
1科教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再认识
科教融合是指以科研和教学相互服务、相互促进为宗旨,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前提,使科研与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人才培养的新路径[2]。一方面,把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变为教学内容、教案、讲义,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强调把科学研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鼓励本科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3]。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不同行业、不同水平的高等学校可能赋予不同的内涵,对于地方农业高校而言,应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及定位,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具备能在不同领域创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的复合人才。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如下品质或能力:专注科学的精神、敏锐的观察能力、坚韧的创新意志、超前的创新思维、科学的学习方法、丰富的创新知识[4]。
2薯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农业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还为云南第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产生巨大的关联效应。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气候类型和作物种质资源以及多样化的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模式、民族文化造就了特色鲜明、优势突显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人才队伍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高原粮仓的建设和云烟、云糖、云药、云薯、云菜等品牌的打造都需要植物生产类各专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但传统教育以班级为单元,其培养方式单一,统一模式、批量培养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和行业多元化需求,为此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薯类作物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以植物生产类专业为依托,将科学研究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形成了一条“科教融合、学创并举、彰显个性”的创新型薯类人才培养之路。
2.1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本着“开学养正、育四海英才;明理尚农、兴九州粮仓”的办学理念和“德才双馨、耕读至诚”的优良教风和学风[5],结合云南实际,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2016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既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构建了“三平台、六模块”的课程体系:“三平台”即素质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六模块”即公共必修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学科共同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形成了“高等教育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全面素质教育与特长发展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三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科教融合实现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课外修读12学分),全面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2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树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向学生传授科研和科学发现的基本流程,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研究思维贯穿于教育(学)全程,将学风培养拓展于课堂内外。以本为本,回归初心。
2.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除探索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外,还开展以科学探究为导向的经典文献阅读、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深入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推动教师用好慕课和各种数字化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寓教于研,以研促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文献查阅、实践动手、创新及表达等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4构建创新型教师团队
云南农业大学薯类作物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始终坚持“支撑产业,服务薯农”的宗旨,一贯秉承“求是、创新、致用”的理念、力争不辱“育小薯济苍生,栽大木柱长天”的使命,致力于云南高原薯业发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留下浓墨重彩,曾创造了亩产万斤的甘薯全国纪录和冬马铃薯高产记录。形成了一支包括国家、云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级教学名师在内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特色鲜明且学术造诣高的专兼职研究队伍。云南农业大学在薯类资源评价、分子生物学、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与生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专利12项,主编或参编专著、教材11部,获省级科研教学成果奖9项,选育并通过国家、省级审定(登记)薯类作物新品种13个,承担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国家基金和云南省科研项目20余项,项目经费达3000余万元,具有年产500万马铃薯脱毒苗、1000万粒原原种的生产能力。除此之外,薯类作物学团队还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日本北海道大学、鹿儿岛大学、英国吾尔汉普顿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团队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2.5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2.5.1增强专业认同,培养“一懂两爱”情怀。一年级以学生的志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导师科研团队为单元,打破班级界限,通过双向选择进入教师科研团队,进行科研训练,寻找科研方向,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增强专业信心为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目标。在此期间,一年级新生在导师指导、师兄师姐的带领下,利用周末课余时间从翻耕整地开始参与大田试验的全过程,初步了解小区规划、试验设计、实验材料(薯类作物或其他)播种、大田管理(水肥控制及病虫草害防治)、生育期农艺性状观测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等,除了完成对薯类作物全生育期生长发育、长势长相认知实习外,还能接触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并对实验室规章制度、安全操作、废液废物处理流程等有进一步了解。该过程将课堂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讲授生活化、分散的内容系统化,从而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的掌握[6]。同时以团队方式深入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或科技下乡活动,加深对农业、农村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及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实际需求。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结合专业教育、专业导论的理论学习和导师同学潜移默化引导,使学生从学农向爱农转变,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塑造学生远大志向、社会责任意识和良好品行,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家国情怀。学院组织的南华、姚安、澜沧等暑期社会实践小队连续3年在全国农科学子助力脱贫攻坚活动中被中国作物学会农科学子联盟评为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优秀小队。2.5.2创新实践训练,培养科学精神。二年级将来自于生产实践一线的科研项目、技术和成果用于学生科研项目训练当中,结合导师科研课题,通过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强化学生科创活动与重大科研项目的有效对接,实现从认知到实证的转变,既解决了导师团队科研项目经费增加与人力不足的矛盾,又能将科研资源有效转变为教学和人才培养资源,改善了教育经费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由于学生大多是来自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或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学生,虽然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相对薄弱,但普遍具有吃苦耐劳、勤奋上进的特点及改变家乡面貌的“三农”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的实践意识是获得创新创业灵感、驱动创新创业行动的前提[7]。经过一年级训练的大二学生大创项目选题盲目性明显减小,在导师团队指导之下基本能聚焦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且能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及实验条件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及预期的结果,确保目标的达成。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小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不同的层次(可能会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等硕士点的研究生参与),各自考虑的出发点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一样,难免会有激烈的讨论争论,学科的交叉有利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和创新的灵感,从成功或失败的探索中养成问题意识,既培养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又培养了敢于大胆怀疑和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和不轻言放弃的执着态度;在个人发展中培养合作和感恩的道德品行,增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意识[8-10]。讨论提出的问题为导师教学提供了案例和素材,成为课堂教学讨论的焦点,基于导师团队的高水平科研,经过导师的凝练与升华,适时地将一流的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有效地将现代的研究技术纳入实验教学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教学中提出的质疑,可以激发科研的灵感,实现科教有机融合。创新创业项目硕果累累,如“彩色马铃薯StDof2基因表达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非你莫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获第四届云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薯类特色主食产品开发与营销”“番茄/马铃薯嫁接技术及产品推广应用”分别获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西南区二、三等奖。2.5.3利用平台资源,激发核心竞争力。三年级毕业生产实习提升为科学研究实习,与大四的毕业论文一脉相承,通过毕业实习制定试验设计方案、完成大田试验及实验室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数据整理,部分研究甚至深入到分子水平,实现从选题到实践、实验(测试)再到总结、提高、理论化的完整科研过程训练[11]。毕业实习选题可以是二年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深入研究,也可以是导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发挥地方行业高校涉农项目经费充足的优势,充分利用科研优质平台服务本科人才培养,这不仅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毕业论文长期坚持一人一题,学生只有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科技前沿,所选题目才能聚焦科学问题,论文才会有创新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大田试验在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充分利用校企研联合搭建的教育科研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此期间企业导师承担部分科研指导任务,在完成科研任务同时,学生可以充分了解一些农业企业在生产中急需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企业的运作方式,会对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做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讨。学生尽早了解社会需求,发现自己的不足,学校因材施教,导师因势利导培养核心竞争力。2.5.4完成毕业论文,提升科研与职业素养。四年级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整理、分析毕业生产实习获得的大田和实验数据资料,开始毕业论文撰写或考研冲刺。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表达能力会得到极大提升,凝练科学问题和创新点可以明晰科研方向,经过团队4年的熏陶,只要条件允许,多数同学会选择继续深造,这类同学大大缩短了深造阶段的学业适应期,有利于项目研究的纵深发展,实现学业的“本硕博一贯式”培养[12];选择就业的同学,通过预就业实习,培养创造价值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缩短用人单位试用期,提高成才率,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3新农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
为适应新农科建设的要求,2019年对标新农科建设“三部曲”、《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国家认证标准,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定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构,构建了“四平台、九模块”的课程体系:“四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大类平台、专业平台和拓展平台;“九模块”即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大类基础必修课、大类导论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综合实践(必修)、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研究生层次课。深入推进以“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具体体现在调整学分学时、强化通识教育、增加拓展课程平台、减少必修课门数、建立课外学习制度、优化教学内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7个方面,在课程内容上加大综合智慧和新型技术、科技伦理等方面的培养。教学是知识系统归纳的载体,是跟踪学科前沿的动力;科研是丰富教学内容的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基。云南农业大学薯类作物研究团队在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新农科建设对传统专业提出了新要求,重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培养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新型创新人才。农业高校应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改革,为脱贫攻坚、打造美丽幸福中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李茂国,周红坊,朱正伟.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58-62.
[2]孙菁.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32-34.
[3]周光礼,黄露.为什么学生不欢迎先进的教学理念?———基于科教融合改革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48-56.
[4]马大中,崔瑾,梁军胜,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项目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O14,31(9):33-36.
[5]周平,唐天向,海梅荣,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农学品牌专业打造:以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60-64.
[6]孟建宇,冯福应,李蘅,等.基于微生物学教学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lO):213-217.
[7]陈志刚,夏旭,师雷宏,等.“双创”视域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18-22,38.
[8]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9]王荣明,陈学慧,牛珩,等.科教融合理念下的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8(10):49-51.
[10]潘成清.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77-78.
[11]赖绍聪.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西北大学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8):40-44.
[12]牛庆玮,刘永红,黄保.以科教融合育人观为指导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34-37,74.
作者:周平 王琼 唐然 郭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