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英孙东雨 摘 要: 在当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人类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大环境下,本文农业环境科学论文阐述了既作为经济发展主体又是环境污染主体的企业应如何看待自身发展与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9 09:42 热度:
孙英英•孙东雨 在当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人类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大环境下,本文农业环境科学论文阐述了既作为经济发展主体又是环境污染主体的企业应如何看待自身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问题。两者之间可谓对立统一,既有矛盾之处,又有相融之处。综合分析,环境保护给企业带来的效益(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要远高于忽视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收益,环境保护已上升到企业提高竞争优势、获取长久发展的经营战略高度。 参考文献:
摘 要:
关键词:企业发展,污染,环境保护,竞争优势
论文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均GDP增长近10%,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 的增速,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付出了一定的环境代价,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的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普遍存在,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问题很突出,环境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中集中体现。
在我国,工业企业是产生污染的主要来源,如何处理好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企业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是硬要求。仔细分析,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是企业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对生产活动提供大量资源,并具有消纳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物的机能;同时企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能够增加环保资金,有利于环保工作的开展。所以,我们要承认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客观存在的一定矛盾,但更要相信发展与保护能够取得双赢。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应是环境生态优良、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促进发展是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环境保护也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企业应该在环境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
一、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矛盾
近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方面给我们带来现代文明的富裕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又因此造成大量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破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形成一对矛盾。
同样,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它本身是一个生产经营活动的盈利组织,其本质即追求利润、谋求发展;其目的是增加产品消费量,降低成本,使得利润最大。而环境保护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和收益,反而要支出环保资金,增加企业成本,由此矛盾形成。具体来讲,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向环境索取原料、燃料等各种资源,在产出产品的同时,根据物料平衡关系,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等),重新回到环境,造成污染。以上关系用下图表示较为清晰:
上图引用国家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的讲话“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产生的是GDP,留下的是污染。”由此看来,我们所要的“金山银山”和“青山绿山”这对鱼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而实际上随着GDP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精神供给,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追求优美舒适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饮水以及绿色的消费品等等。这就要求企业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无疑要对自身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或在当前环境友好的大形势下开展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等,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因此,企业要对此花费一定的环境成本(增加环保设施需要投入,设施运行维护需要投入,人力、物力需要投入等等),这与其追求利润最大化形成一对矛盾。所以,在我国部分企业认为企业经营发展与环境保护难以兼顾,他们想尽办法回避环境保护问题,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殊不知,在这种持续从农业科学环境中摄取资源而回馈给环境的只是各种污染废物的状况下,环境问题只会逐步恶化,越发突出,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逐步深化。
二、环境保护为企业发展带来优势
福特汽车董事长威廉•福特认为: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管理,重视环境问题的企业往往更为成功。对于此观点我很赞同,因为环境保护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优势,增强产品竞争力,最后获得成功,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首先,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加强环境保护能够减少政府的干预。近些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步提高,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政府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渐修订完善、出台各类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规制力度逐渐加大。比如,2007年9月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加大了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将处罚最高限额由2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在“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下,要求企业承担起污染治理的责任,并将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企业一旦对环境造成影响,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必将加强干预,增加企业的经济成本,从而限制企业决策的灵活性。所以,企业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实施环境管理,将是减少政府干预、规避环境风险的最佳选择。
其次,企业自觉加强环境保护能够树立良好形象,获得消费者及社会的认可,提高产品竞争力。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地震的频发、海啸的肆虐、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遇的旱灾洪灾等等,人们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随之兴起绿色消费主义。人们购买商品,不只是追求一种实物性的满足,更追求这些实物所包含的环保精神或文化,从绿色食品到环保电器,再到各种环保型商品等等,无不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因此,企业如何得到社会承认,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才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商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在巴黎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商务宪章委员会上提出的16项基本原则之一就明确指出:只有实现绿色管理的企业才有竞争力。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就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江西瑞昌凤竹纺织为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席卷下,纺织行业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冲击,各大小纺织厂纷纷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而凤竹纺织产出的精棉纺纱却不愁销路,甚至先付货款才能供货,一直保持良好的生产态势和经济效益。究其原因,该企业已树立起了绿色环保、名优产品的良好形象,能与之竞争的企业少之又少,其产品可谓凤毛麟角,深受消费者追捧。由此,环境保护、绿色管理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取得良好发展的制胜点。
而且,在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间贸易日益频繁,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于产品的环保要求更高,极其重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他们选择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技术、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形成所谓“绿色壁垒”。我国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若想突破绿色贸易壁垒,使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并站稳脚跟,必须加强自身的环境保护,对环境问题加以管理,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结构,以获得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性,势必会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大大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的有利发展。
企业自觉加强环境保护,还能带来其他方面的竞争优势。比如,技术创新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等。大量事实证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方式,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因为生产过程制造污染取得的收益往往小于消除污染要花费的成本,因此污染就意味着经济资源的浪费。所以企业会借助更佳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去减少污染,改善环境,从而增加生产力并抵消改善环境的成本,这样积极环保的企业往往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成为技术领先者。
综上论文所述,虽然企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同时环境保护又能从各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对于企业来讲,忽视生产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对污染不作为确实可以带来收益,然而和这一收益同时存在的是一系列相关的成本,主要为污染对企业本身的危害、员工价值观冲突带来的生产率下降、损失的社会责任与企业形象、资源与能源利用率降低造成的浪费以及政府干预带来的风险等。所以,从长远看,企业做好环境保护,可减少政府干预、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产品竞争力、获得市场和社会认可等,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由此企业主动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好转,而且通过竞争优势的获取,企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相比较而言,企业重视环境保护所带来的优势要远远大于忽视环保所带来的收益。
论文结束语: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我国企业只有重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绿色发展,履行自己在环境保护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确立把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的企业管理模式,重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才能适应新的经济竞争环境,提升竞争优势,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1] 赵锡斌,鄢勇.企业与环境互动作用机理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4(4).
[2]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环境保护[J]. 环境教育. 2009年04期
[4] 李骏, 2010. 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