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其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困难最多、基础最薄弱、情况最复杂的一项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9 09:42 热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其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困难最多、基础最薄弱、情况最复杂的一项工程,在民族地区表现的更加突出。因此、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引领农村文化的发展方向,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创造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活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一、 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进展,但总体上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其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整体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农民文化生活贫乏。“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农民单调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农村,农民除了看看电视,听听广播以外,很少有什么其它文化娱乐活动。于是,老年人便投入到宗教活动中去,把清真寺当作唯一的活动场所。不少青少年就通过打麻将和玩扑克牌来打发日子,在一定程度上为赌博行为提供了生存环境。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空白。
(二)封建迷信活动猖獗,陈规陋习严重存在。张家川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回族人口占70%),由于经济欠发达,交通闭塞,因而在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普遍存在。如群众中的求神拜佛、占卜看相等活动随处可见。笔者曾听一位农民朋友讲,他家上年的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在村里算得上中上水平。但村里的神事摊派和陋习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如修建寺庙、祭奠神灵、雕佛塑鬼、迎神入庙等的摊派,少说也要五六千元,而有些农民用于占卜、看相、解梦、看风水、神婆“讨鬼”、“过关”等各类“道场”的迷信消费也极其惊人,这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另外,在农村,一些陈规陋习还严重存在,如借婚姻索要钱财、婚丧嫁娶中的相互攀比等。过去农村娶一个媳妇,彩礼仅需几百元到上千元,而现在,万元甚至几万元的非常普遍,如果女方受过高等教育,那更是明码标价,大专五至八万,本科八至十万,这样一来,便会弄得一个农民家庭债台高筑,为衣食而发愁。而且,人们之间为了面子,相互攀比的现象相当严重。据调查,如今人情消费的花样越来越多,原来的“随礼”仅仅局限于婚丧嫁娶,现在却大大拓展了,亲戚朋友家有人参军、升学、生日、满月、乔迁新居等都要随礼,而且金额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过去5元钱就已足够,现在50元也有些拿不出手,100元以上并不罕见。不但随礼要讲排场,请客也要讲排场,每逢大小喜事都要大操大办,酒席少则十几桌,多则几十桌,从简就会遭人耻笑,本人也觉得很没面子,人情消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远远超出农民正常的消费水平。
(三)重物质生活提高,轻文化生活享受的现象严重。农民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文化生活。张家川县共有32.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94.5%,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四年,较低的文化程度制约了农民的文化需求,致使他们能享受的文化生活方式非常有限,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追求物质享受第一,他们对物质的追求大大超过了精神享受,因而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每年用于订阅报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绝大多数农民固守着“读书无用”的观念,认为现在读书花钱又多,将来还不分配,不如在家种地,养牛,做生意或外出务工,多多挣钱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不愿意供孩子上学,致使许多农村孩子把上学当成了一个梦想,辍学也成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