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湿地面积大,类型全,资源十分丰富,但正面临着人类不当开发与过度利用的威胁。湿地的生境恶化主要包括湿地污染加剧、湿地资源过度利用、盲目围湖造田、湖泊淤积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9 09:42 热度:
摘要:中国的湿地面积大,类型全,资源十分丰富,但正面临着人类不当开发与过度利用的威胁。湿地的生境恶化主要包括湿地污染加剧、湿地资源过度利用、盲目围湖造田、湖泊淤积、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递减等主要生境问题。本论文针对湿地生境目前存在的问题,按照湿地生境修复技术的原则,提出实地修复技术的措施。提出加强立法执法,湿地健康评价,生物修复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开展湿地生态游等保护湿地生境的对策。
关键词:湿地;生境;保护对策;
1湿地的地位与功能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天然物种库”。湿地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2009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Upstream-Downstream:Wetlandsconnectusall),是对湿地生态价值的高度概括。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1]。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
湿地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湿地环境自身健康水平和湿地在全球环境长期变化中所起的作用两个方面。一个未受自然异常破坏和人类活动扰动的湿地环境,因其生物种属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整合性和抵抗外力的稳定性完好而处于较好的健康状态中。当外力扰动超过湿地环境的修复能力时,湿地环境的健康状态就会恶化,功能发生退化,进而对区域乃至全球环境产生影响[2]。
2湿地生境存在的问题
2.1湿地污染加剧
中国有98块湿地正面临污染威胁。受污染的湿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部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工农业发展及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大量工业(生活)废水、废渣及建筑垃圾,农药与化肥等排入湿地,使湿地遭受污染。20世纪80-90年代的10余年间,中国有20%的湖泊因污染丧失基本功能,水质降为V类。如鄱阳湖每年有10.4×108t工业废水排入湖区,使湖内生物无法生存。中国有2/3的湖泊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有10%的湖泊严重富营养化。湿地严重污染导致湿地生物锐减,湿地多样性减少,导致原来生存在湿地的鱼类、水禽及一些浮游生物死亡。沿岸植被也因土壤污染而受破坏,人类可用水量减少,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2.2湿地过度利用
首先是渔业资源过度利用。一些湖区的渔民生产观念与手段皆落后。每逢入秋枯水季节来临,渔民便将湖水经沟渠排入江河,使湖底干涸,竭泽而渔。由此导致湿地内鱼类种群衰退,水生生物种间平衡打破,种群交替现象明显,渔获组成的营养级水平逐年下降,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现象日益加剧。更有甚者,在经济发达地区,渔民捕鱼手段先进,但观念依旧,疯狂逐利使得渔业产量骤减。1954年长江流域的渔获量是4.27×105t,近年仅维持在1.0×104t左右。长江主要经济鱼类在20世纪60年代前有50种以上,由于过度捕捞,70年代中期降至30种左右,历史上曾辉煌过的东海区带鱼冬汛、小黄鱼春汛现象已不复存在,南海区著名的八大鱼汛也已有10多年未见出现;其次是水资源过度利用。湿地水资源开发利用使湿地面积逐渐减小,如扎龙自然保护区由建区时自然来水4.0×108m3减少到现在的1.0×108m3[3]。河北衡水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由于农业用水增加,使得蓄水量逐年减少。水的承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现代经济活动增强,已经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而水资源匮乏势必影响湿地生物的数量及系统的稳定,最终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乃至生存。
2.3围湖造田
20世纪50-80年代初的30年间,仅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就因围垦造田减少了1.3×104km2,占全国湖泊湿地总面积的20%左右。盲目围湖造田,加快湖泊湿地萎缩,使湖泊湿地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