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对近代天津原日租界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探寻其法定范围划定的历史沿革,分析其发展的特点。分析日租界建国后和现今所面临的重重危机和其中的转机,反映建国后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0 热度:
摘 要: 本文对近代天津原日租界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探寻其法定范围划定的历史沿革,分析其发展的特点。分析日租界建国后和现今所面临的重重危机和其中的转机,反映建国后天津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面对日租界之保护现状,提出其未来保护的方向。 关键词:日租界 规划历史 保护意识 保护方向 天津近代城市是伴随着自1860年起多国在津的租界地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自1860年英、法、美之紫竹林租界的建立到1945年英、法、日、意四国租界的收回,期间在津租界先后多达九国,他们沿天津老城以东海河两岸逐一排开,形成了以海河东岸的奥、意、俄、比四国租界和海河西岸的日、法、英、美、德五国租界。租界区与老城共同构成了近代天津城市的基本骨架,同时也为天津带来了丰富的城市空间与肌理以及多样的建筑风格。时下,由于高速的城市发展和开发,原有各国租界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有的格局和场所领域正一点点的消失殆尽,本文仅以天津原日租界为例,对其租界地的形成和规划历史进行研究并期探寻其现今的保护发展之道。 1 近代历史背景 中国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后的20年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公立文凭》及《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取得在中国13个通商口岸开辟专管租界的侵略权益。但事实上,日人真正开辟的,仅有苏州、杭州、天津、汉口、重庆等5个租界。在沙市、福州、厦门等3地,中日双方虽已订立开辟租界的约章,确定租界的界址,但因界址不理想,贸易不兴盛,以及鲜有日商前来租地等多种原因,这些租界都未真正开辟。其中只有天津日租界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战略需要,发展成为五个日租界中规模最大,建设最好,相对最繁荣的租界。 2 近代天津日租界划定与开发之历史沿革 由于日租界划定晚于英、法、美、德四国租界,故而临近老城的海河西岸之利于开发建设之地基本殆尽,仅剩下沼泽与洼地,日人最后选择了老城与紫竹林租界之间的地段作为其专管租界,这一选择为日租界的发展带来了有力的地理优势。虽然土地开发难度较大,但其位置正好处于老城与租界区的“咽喉”之处,正是这种良好的水陆交通位置为其今后的繁荣打下了和好的基础。 2.1 天津日租界的划定 日租界的法定划定经历了1898年《天津日本租界条款》和《另立文凭》的签订,基本确定了其法定范围,又在1900年日、法秘密交涉扩张日租界范围,最终在1903年的《天津日本租界推广条约》签订下完成了法定租界范围的划定,其范围划定如下: “东界自朝鲜公馆起,沿河上至闸口新道止,计长约一百十四丈;南界自朝鲜公馆起,顺新道向西、计长—四零五丈止;北界自闸口起,顺新道水沟迤逦至天津旧城东南角水沟,再自东南角水沟向西十八丈止,共计长约—百三十丈;西界自北界西尽头起,顺新道外十八丈相沿至南界尽头,再向西南至海光寺后,顺东西路道外十八丈,西至南门新修大路东路边为止,计长约七百丈。其界内地亩共计约四百亩。” 2.2 天津日租界的开发与规划 日租界初期主要以填平土地,铺设道路、建筑房屋和其他基础设施为主,共分两期进行。 日租界的道路建设是和土地开发同时进行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第一期土地填垫工程中,就首先规划和修筑租界东部9条纵横交错的干线道路。在第二期土地填埋工程之后,于宣统元年(1909)开始又陆续向西修建了十几条道路。到1928年,日租界共修筑道路40余条,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道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