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力排众议,易胡服,练骑射。军队的战斗力迅速提高,打败了胡人的进攻。其他的国家也纷纷效仿,从此,胡服便渐渐流行开来,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服饰不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0 热度:
摘要: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力排众议,易胡服,练骑射。军队的战斗力迅速提高,打败了胡人的进攻。其他的国家也纷纷效仿,从此,胡服便渐渐流行开来,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服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便于从事射猎、放牧的满档长裤经过各个时期的不断演变,几乎成为现代男性唯一的下装。当然裤子的含义也由便于骑射、劳作、男权的象征、工业化的需要直至被赋予道德及审美等多方面的含义。 关键词:胡服骑射男装裤子 裤子几乎是现代男性唯一的下装,除了极少的地方和民族允许男人穿裙子以外,谁也不会怀疑,男人穿裤子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在没有衣服之前,祖先们只是找些树叶或是兽皮围在人的腰间,挡住生殖器官,那就是最早的裙子,那时,男人和女人一样,都围着这个裙子,挂着一些贝壳、牙齿等装饰,围在洞穴里的火堆边一起跳舞,也不会觉得什么不妥。那么男人为什么要穿裤子呢?它的发展与胡服到底有什么联系?以下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胡服骑射,使裤子得以流行开来 我们可以将时光倒退回3000年前:周代宽衣博带的款式捱到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战火连天的春秋战国之时,就显得有些累赘了,赵武灵王对此深有感悟。赵国地处北方,经常遭到北方游牧部族的扰攘抢掠,同时,周边强大的齐国、秦国也不是进犯。赵武灵王明白富国强兵才是惟一出路。当时,传统的车战已经逐渐被大规模的步兵和骑兵作战所取代。赵武灵王仔细考察,发现胡人骁勇善战,除了骑射工夫了得,还得益于相匹配的胡服。所谓胡服,泛指古代北方及西域少数民族的衣冠服饰。由于地理环境及生活万式的影响,这些服装质料较为厚实,冬季以皮毛为多,颜色以间色为主,形制是紧身窄袖,长裤革靴,乘骑射箭,方便利索,与中原地区褒衣博带高冠浅履式的服饰形制有较大区别。 胡服 公元前三O七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此举,看似简单,好像君主令行禁止,举国上下似乎只是穿脱之间的举手之劳罢了。其实不然。在二千年前,不同文化圈内服饰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果服饰发生急骤变化时,一般人在生理和心理上一下子不易适应,便很难接受,不仅看不惯、反感,而且会伴随着程度不同的抵触与抗拒。须知服饰不只是实用之物,它一旦成立,就是一种文化产物,代代沿袭,便形成不易改动的惯制与传统。一种款式、一种具体的文化创造物,可以拿得起而放得下,但拿得起而放不下的是传承而来的着装观念,是积淀在服饰中颇为密集的文化信息。若突然要全盘改制,那么,在这种文化滋养中成长起来的人们,为这种文化所熏陶笼罩的人们必感痛苦而难以接受。开始,赵国上至贵族下至平民,都强烈地抵制反对。赵武灵王内心只怕也是隐忧重重。商周以来,服饰即政治。他何尝不担心在衣服上如此大动干戈,弃中原礼仪文化于不顾,会不会引起中原列国的耻笑和讨伐呢?他更担心如果改革失败,赵国将陷入更危难的险地。正是在他的带动和主张下,赵国人尚武为荣,百姓也热衷于骑马射箭。赵国日益强大了,终于跻身“战国七雄”之列,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大变革也由此取得了政治上的成功。 二、“胡服骑射”对后世服饰的影响 “胡服骑射”虽然是一场军事改革,但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使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勇于革新的思想得到树立,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二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心理基础。同时“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服饰革命,对后世服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赵武灵王改革服制之后,齐、楚等其他各国相继仿效,“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