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精神气质、经济文化等内容的载体,它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阆中古城景观保护为例,论述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对原有古城的景观风貌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0 热度:
[摘要]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精神气质、经济文化等内容的载体,它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阆中古城景观保护为例,论述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对原有古城的景观风貌进行保护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景观;文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0前言 城市景观的主要内容有城市实体建筑、城市空间要素、文化历史纪念空间及城市小品雕塑等,这些不同内容按一定原则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城市的总体景观。凯文•林奇在《城市意向》一书中曾描述:“一个不论远近距离、速度高低、白天夜晚都清晰可见的标志,就是人们感受复杂多变的城市时所依靠的稳定的支柱。”一个城市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往往代表这个城市的内在精神和历史文脉。 “处处轩窗对锦屏”、“阆州城南天下稀”,这就是对阆中古城最精辟的描述,其选址和布局与周围的山川有机的融为一体,既体现了山、水、城相依的特点,又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城市规划思想。 1依山傍水—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 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的低山丘陵地区。从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县级四大古城之一。 阆中古城地处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聚结处,素有中国第一风水古城美誉。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布置城圜,前照锦屏山,后依蟠龙山系,三面环水,构成了“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周山势锁烟霞”的景色,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体国经野”、“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等朴素的规划思想。城内街巷取向无论东西南北,多与周围山体相对,使得城市与自然环境有机和谐的结合,显示出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2冲突—不和谐的音符 嘉陵江—古城的血脉、“十字巷”—古城的中心、道路—古城的骨架、桥—古城的门户、建筑—古城的实体,这些元素构成了古城较完整的历史景观风貌。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古城景观受到严重破坏,使古城逐渐丧失了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特色。 2.1区域关联的缺失 不用的生态区、不同的功能区就如城市中一个个色彩的马赛克,使城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措施,随着商业、旅游业的发展,古城久远的风貌特色与现代建筑相混杂,导致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最终使得古城范围意向不明确,浓重的商业气息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城的原真性,降低古城的可观性。 2.2历史街区的破坏 道路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缩影。沿古城街区形成了大量的商业店铺及旅游设施,占用了大面积的历史街区,路面状况愈下;滨江路街道尺度过宽,与历史街区尺度不协调,影响锦屏山俯瞰古城的历史景观,割裂了古城与水的关系,且其作为交通主干道的道路等级定位,势必将大量过境交通和土地开发带入古城区,造成对古城区的破坏。 2.3突出商业效益的景观节点 河道、林带、沿线建筑走廊等多种线性空间的交汇处形成节点,构成了古城丰富的节点景观特色,但在古城中这些节点景观正在被逐渐破坏。如锦屏山是阆中的案山,构成县城前第一道屏障和独特的对景景观,但锦屏山索道却破坏了这种景观,而且经济效益极差;嘉陵江大桥在选址时没有考虑文化的含义和引景空间的作用,使景观效果不如人意;古城内人民医院、火电站等个别建筑过高过大,遮挡了远山轮廓,严重干扰了从锦屏山观看以华光楼为核心的历史街区的景观视线。 2.4建筑紊乱 古城区建筑风貌不统一,许多房屋修缮没能体现“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和考虑当地传统特色,使恢复的部分与原来的部分格格不入。如白花庵街孔家大院涂的黑漆颜色,与建筑历史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