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儿童户外游戏空间设计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儿童户外的相关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0 热度: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儿童户外游戏空间设计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儿童户外的相关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场地设计;棚户区;儿童户外游戏空间;心理特征;设计策略
一、相关背景介绍
(一)棚户区改造与儿童
棚户区一直以来都是城市面貌上的特殊的补丁,棚改之后许多城市的面貌随之焕然一新。但是我国在棚户区改造老旧住区环境或回迁安置房建设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拆迁方式以及融资模式上。这些研究注重拆迁效率、安置利益和形象工程上。目前,棚屋改造项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有限的土地和低成本投入的条件下不能合理规划和利用创造适合棚户区的绿地,以便重新安置居民的活动。我国现行的大量棚改安置房的项目,无论是新建的安置小区建设还是旧棚户住区环境改造都缺少儿童参与,成人化同质化的设计导致住区公共空间对儿童生理适应情感寄托上的不友好或是不足以吸引儿童开展户外游戏活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儿童健康问题。从棚户区儿童实际使用需求和情感寄托出发,在控制成本、利用有限土地资源的条件下,营造出符合该区域儿童心理和生理的户外游戏环境,在实现政府的改造目标的同时,它还满足了让孩子回归精神童年的需要。
(二)儿童对棚户区改造的行为心理需求
棚户区儿童是该区域内一个特殊的群体。棚户区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具有经济水平低下、生活水平低下、住房比较拥挤等特点,并且通常其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棚户区的整体环境和家庭原因对棚户区儿童的心理及行为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父母的遗传特征、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等直接影响其养育观点、养育态度、养育方式与儿童成长的环境条件,这都与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关系密切。1.棚户区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大多数棚户区儿童是随着父母选择从农村进入城市工作而在城市中生活、学习的。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他们并没有很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也不能达到通俗来说的见多识广。这种生活环境反映在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心理上容易自卑、害羞;活动上比较依恋以家为半径的户外区域,活动路径单一。2.棚户区儿童对游戏空间的行为需求(1)行为需求近年来,许多学者针对儿童对环境的认知进行了研究,发现道路是他们最喜欢的游玩场所。街道和房屋周围的道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游戏体验,让他们可以在家附近玩耍。此外,研究发现,棚户区错综复杂的道路系统和拆迁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空闲空间为儿童提供了各种游戏体验。儿童将布满废弃的石头和砖块的场地作为游戏的秘密基地,结合自然景观元素的艺术布局,玩泥巴,玩弹珠等。这些表明,棚户区儿童并不会因为生活环境限制而不去参与及构想这些游戏。由此可见,自然且有灵性的户外活动空间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2)心理需求一是安全感。儿童是社会各阶层里最需要保护的群体,棚户区儿童因为大概率的家长监管程度不够以及自身安全的保护能力相对较弱,更是如此。因此,棚户区儿童的活动空间需要安全感。二是归属感。棚户区生活与城市居住小区大有不同,场所的精神融入在生活各处,因此在设计中更要体现场所精神,不能忽视场地对于使用者的归属感。3.棚户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现状第一,环境质量差。棚户区多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房子的一些墙壁已被打破,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倒塌和翻倒,严重威胁到用户的安全。同时棚户区的植物不是系统性的,并且大多数是观赏效果较差的的原生树木。第二,公共交往空间匮乏。现有的棚户区是长期建成的居民区,一般位于自然环境差或相对贫困的城乡接合的地区,在棚户区中,很难找到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儿童多集中在道路稍微宽阔的交叉路口以及废弃场地玩耍。第三,道路网和车辆停放混乱。儿童户外活动中免不了奔跑打闹,然而,大多数棚户区内部道路宽窄不一,街路坑洼不平,雨雪天气道路难以行走,出行困难,同时,也存在一些车辆停放问题。
二、棚户区儿童活动空间改造设计策略和原则
(一)基于行为需求的设计策略
第一,交通设施和停车规范。考虑到儿童的行为主要基于步行,应在转型过程中建立完整的行人交通系统。首先,应该考虑建设可以让儿童通行无阻的无障碍步行空间第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因上学的缘故,户外活动时长较长的时间集中在寒暑假,而夏季和冬季的室外活动空间对于儿童来说是不安全的。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应该设计适合儿童活动的设施与场所。第三,空间环境的细化与塑造。棚户区外部环境的设计必须坚持经济、区域、人本的主要原则。观看自然景观可以增进孩子季节和方位感。棚户区儿童理想中的户外空间主要包含三类活动场所:花园、游戏场和运动场。其中对于游戏场的设计除了基本的安全性设计外,本文建议主要是:一是软质地面。例如将游戏设施安置在松软的沙坑、土壤、草地中。软质的地面更有亲和力和安全感。棚户区儿童原本的游戏区域大多为房屋周围道路,或是拆迁的闲置土地,首先安全性上根本不能保证,其次,硬质场地缺少亲和力,儿童更乐于在松软、舒服的场地上玩耍。因棚户区的特殊性,不可使用豪华奢侈的设计材料,这样只会让棚户区儿童不敢亲近玩耍。二是水景和大树。这两个元素都是棚户区儿童原本的生活场所里所缺少的。棚户区房屋密度大,道路大都拥挤不堪,茂密的树木和水景更是奢望,在孩子的眼中,清新的空气、舒服的树荫和流动的水景代表着活力和新鲜。可以在设计中安置假山石,设计仿自然的流动小溪,配合一些符合地域性的植物,设计大片草地绿化等,形成草原风光,方便孩子亲近自然景观。要合理设计和保留冠幅大的树种,用于空间划分和遮阴等。三是游戏设施:除了常见的能够锻炼身体机能的游戏设施外(如滑梯、秋千、跷跷板等),还必须考虑设置一些区域让儿童自己发明创造属于他们的游戏,如营造秘密基地、扮家家酒、“打仗”游戏等探索型或构建型活动。
(二)基于心理需求的设计策略:游戏情感环境营造
棚户区中的儿童大多数出身于农村或者父母长辈是农村出身。一些乡土素材或原本棚户区的代表元素在该区域儿童游戏空间中的应用能够大大提高儿童对这个游戏区域的认同感和安全感,从而避免他们无法融入到改造后的游戏生活中,甚至对此地区产生陌生和疏远感。另外,运用乡土元素和原区域的代表元素能够将该场所的场所精神延续下去,有亲和力和有场所记忆的游戏场地才能长久地吸引儿童及他们的陪伴者,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也能提高场所的使用率,避免场所“失落”。
三、发展前景分析
对现有文献和实际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已经逐年完善,从一开始浅层次的只针对儿童生理安全的设计到现在深层研究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与体验结合的友好型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然而其仍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儿童活动场地仍然只是针对低龄幼儿,过于卡通化。随着儿童不断成长,应该考虑场地设计中不同年龄儿童的二元性。其次,很多设计一概而论,没有正确分析不同生活背景下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在进行棚户区改造工程时,保留原有建筑构件、旧有活动空间元素等,不仅可以成为改造工程的景区亮点,而且还可以使儿童减少陌生感,增加社区文化底蕴,打造出结合复古元素和新时代特色的符合城市文脉和地域性的新住区篇章。最后,2018年联合国发布了《儿童友好城市创建目标及策略措施》和《国际儿童友好城市方案》,为了积极响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赞助的“儿童友好城市”活动,为儿童的生存、发展、保护和参与创造更合适的环境。因此设计出一个对儿童尊重、友善、关爱的棚户区儿童活动场地将是趋势所在。
四、结语
儿童,尤其是棚户区儿童,是空间环境中的弱者。虽然近些年来推行设计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也有针对儿童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理念,但仍然很少能够听到代表棚户区儿童的声音。棚户区儿童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被其他背景的儿童干扰甚至被代为表达,且决策者很少将棚户区儿童的意见纳入考虑范围。同时因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的制约,缺少合理的户外游戏活动,也影响了棚户区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水平,并影响到他们的生理发育、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所以了解棚户区儿童的想法对于创造其可以健康成长的户外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毕竟他们是这个环境的重要使用者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淳,朱竑.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流动儿童的空间感知———以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村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2]刘海宁,杜玉凤,李晓敏,等.“城中村”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2).
[3]韩芳.颐和园北宫门外棚户区儿童游戏空间景观设计[D].清华大学,2014.
[4]王冬,韩西丽.北京城中村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环境影响因子分析———以大有庄、骚子营邻里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
[5]许庭云.北京市城中村儿童游戏行为与环境认知之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赵幻 孙宇彤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