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杰( 铜仁学院 社会服务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 ) 摘 要: 文章运用布鲁贝克的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基础理论,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合理存在的哲学基础进行思考,分别从三角协调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0 热度:
张 杰( 铜仁学院 社会服务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 )
摘 要: 文章运用布鲁贝克的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基础理论,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合理存在的哲学基础进行思考,分别从“三角协调模式”、学生和教师的视角进行了分析,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存在系统观、价值观、人才观、教学观、职责观和道德观的多元哲学观。
关键词: 社会服务; 存在; 哲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39 (2018) 04-0050-03
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美国高校存在认识论和政治论两大哲学基础,两者在美国高校中交替地占据主导地位。持认识论观点的人认为,人们在探索知识时,“只有越来越精确的知识验证才能使人们得到满足” [1]14,认识论关注的是知识的本身;持政治论观点的人则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 [1]15,政治论关注的是知识的目的。在国内已的有相关研究中,潘懋元对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持政治论观点。他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高校的社会服务是其最显著的功能。2013 年,展立新和陈学飞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分别进行讨论,他们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知识的再生产活动,其本质是学术的发展,进而得出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是认识论。我理解,高等教育的功能到底是侧重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还是社会服务,这种争论不存在孰优孰劣,主要是由学校的类型定位决定的。
高等教育为谁服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更能清楚回答这个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与研究型高校的社会服务有什么不同?合理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什么?第一个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层次和对象有所不同。学习“高等教育为谁服务”这一章节,我深受启发,试图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合理存在的哲学基础。目前,在我国“应用型高校也有许多类型,分别是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服务大学、创业型大学,其哲学基础也有一定的差异” [2],显然其社会服务合理存在的哲学基础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办学类型定位都是面向社会需求,都需要彰显其社会服务的职能,即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做出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才能实现高水平的社会服务。
从社会服务的外部环境(政府、大学、社会)来探讨社会服务的系统观和价值观。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指出:国家权力(政府)、学术权威(大学)、市场(社会)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三角协调模式”,国家权力通过法律、政策、拨款等方式对高校施加影响,学术权威是资深教授通过自身智力和知识作为载体本性的力量,市场是教育服务的对象,这种观点是后来人们研究高等教育结构的方法论基础。这个理论涉及三个核心要素:政府、大学和社会,三者既互相排斥,又互相牵制。英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加雷斯·威廉斯对“三角协调模式”进一步进行了细化分析,他认为政府在不同的环境中应该“扮演”供应者、监督者、促进者和消费者的角色。 2017 年 12 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在颁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为了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之间的矛盾,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共同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和推进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仅仅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是很难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的,因为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在高校,反之,高校有再多的科技成果,没有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以及企业转化这个平台,科技成果依然在象牙塔“睡大觉”。只有建立政府主导、高校主动服务、社会积极依靠的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双向互动的一个开放和动态的社会服务系统,才能做到服务有方向、有平台、有成果,这反映出社会服务具有的系统观。高校和企业都要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建立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这种深厚“联盟”关系,即在价值取向上一致,这反映出社会服务具有的价值观。
从通过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视角来探讨人才观和教学观。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为谁服务”这一章节中谈到了“学生的才能和学术课程的性质”,这一问题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两个方面,反映其人才观和教学观。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是应用型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手段,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高等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好的公民、更有生产能力的工人、更有欣赏力的闲暇利用者[1]69”的理念,让每个人持有的能力都有益于整个国家的发展。美国教育活动家霍拉斯·考甚至提出“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站位是立足于人才培养,促进应用研究水平的提升,要牢牢抓住“引社会服务之水,灌人才培养之田”这条主线,以科研、技术、文化、人才、公益等多种服务形式的项目课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照课程中的某一知识点、技能点或某一课程模块,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正如布鲁贝克所言,“要让课程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让学生去适应课程的发展趋向”。
从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教师的视角来探讨职责观和道德观。社会服务参与者的意愿、职业道德和服务的能力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程度至关重要。第一,教师仍然将教学和科研视为自己的“主业”,认为专业技术职称的晋升和学术地位才是“王道”,“新”赋予的社会服务职责会与之相矛盾相冲突,参与社会服务兴趣不大,甚至抵触。教师在思想意识上要走出象牙塔,从传道解惑授业的三尺讲台走向“生产车间和田间地头”,做一流的应用研究。布鲁贝克在“治学的道德”这一章节中谈到,在服务过程中把企业生产中最新发展和复杂问题带进课堂,有助于给教师和学校带来威望,这体现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责观。第二,教师个人利益和学生或学校的利益之间的冲突问题,如何选择,反映其道德观。道德问题就是利益冲突的问题,美国教育家凯迪希和基德旗帜鲜明地指出:当高校教师参与服务获取的利益与学生或学校利益发生冲突时,后者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学术性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最显著的特征,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充分利用其“学术资源集聚地”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才能获得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借用布鲁贝克的“治学是学术界的生活方式”这句话,我认为,“治学和社会服务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生活方式”。作为铜仁学院社会服务工作的探索者,通过阅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一书,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哲学基础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高等教育哲学》这本书的理解,更能科学有效地指导我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美) 约翰· 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 侯长林,罗静.习近平高等教育观对本科高校应用转型的启示 [J].贵州社会科学, 2017(1):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