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户服务:4006-054-001 疑难解答:159-9855-7370(7X24合作/咨询),173-0411-9111/155-4267-2990(售前),座机/传真:0411-83767788,微信:543646
上一张 下一张

文学是空间艺术:文学地理学的本体论思考*

李志艳 摘要当下文学地理学研究中的不足反映在文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上。重新回归文学本体论的思考,直接面对审美经验的生成运动,辨析时间与空间关系,能够发现文学是空间艺术。

4006-054-001 立即咨询

文学是空间艺术:文学地理学的本体论思考*

发布时间:2022-10-03 21:00 热度:

文学是空间艺术:文学地理学的本体论思考*

  李志艳

  摘要当下文学地理学研究中的不足反映在文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上。重新回归文学本体论的思考,直接面对审美经验的生成运动,辨析时间与空间关系,能够发现文学是空间艺术。以此为基础反思文学地理学的现实基础与逻辑理性、理论元点、研究方法、研究范畴、文学史观等,会有诸多新的启示。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审美经验;空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18)03-0128-08

  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8.03.018

  文学地理学是中国本土化的文学理论,聚集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学者以及大批学术成果。一方面,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丰富,基本上覆盖了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范畴、学科定位、文学批评等问题;另一方面,文学地理学因其“年轻”,对于以文学本体论为核心的相关问题却没有涉及,导致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些瓶颈,影响了对相关文艺理论问题的进一步思索与探讨。因此,在文学地理学对文学空间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在本体论上文学是一门空间艺术,进而探讨文学理论系列新问题。

  一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缘起有三个基本契机,

  其一是基源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转型,这以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为代表,标志着中国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型。其中区域文学研究和断代文学研究成果尤为丰富,如刘跃进《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和《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汪文学《边省地域与文学生产———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黔中古近代文学生产和传播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等,后渐渐拓展至整个中外文学研究领域。

  其二是基于文学研究方法反思意义之上的文学理论探索,代表人物是杨义。他在《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文学地理学的三条研究思路》(《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文学地理学会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系列成果中提出从空间出发、以地图思维方式来重新研究文学和文学史。

  其三是受益于微观意义上的文学文本批评研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邹建军,他在长期系列性的中外文学批评实践中发现了诸多文学地理问题,如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理论术语》(《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等系列文章中相继提出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些重要范畴以及文学批评范式。后继起者甚众,如陈金文、徐玉如、叶红、杜雪琴等,成果蔚然大观。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理论资源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其一是中国古代文学文论资源。这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前驱性学者的学术经历有关,如杨义、曾大兴、胡阿祥、梅新林、孟繁华、戴伟华等。他们从中国古代文学文本创生、文学活动的板块运动及其规律、中国古代文论资源等发掘了文学地理学赖以存在的事实基础、研究方法、研究模式以及主要的研究范畴。

  其二是西方文学理论资源。文学地理学研究是在世界文化语境下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于西方文论的关注,尤其是强调在多维交叉学科中建设文学地理学是学者们的共识。邹建军、钟仕伦、彭民权、李仲凡、马晶、颜红菲、李志艳等通过对西方理论资源的梳理发现,马克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地理学、地理学、空间学、生物学,以及以斯达尔夫人为代表的文学家思想都是文学地理学建设的重要助益。其三是文学批评实践的支持。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是对话式、互构性发展模式,它们相互缠绕交错、印证检验。邹建军认为:“从具体的作家作品入手,来从事文学地理学的批评与研究是一条正道”,经过不断积累,“有关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与批评方法等学理问题,自然就会露出水面,这种理论就可以反过来推动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与批评。”

  ①得益于起源契机和理论资源,文学地理学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梅新林认为,20世纪80年代为吸收与酝酿时期,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起步阶段;90年代,文学地理研究渐呈多元发展之势,成果日益丰硕;进入21世纪之后,文学地理研究逐步走向整体研究与理论建构。

  ②简略来说就是80年代的酝酿期、90年代的多元发展期、21世纪之后的整体建构期。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文学地理学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有:首先是研究方法。

  杨义提出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整体性思维”“互动性思维”“交融性思路”③三条思维路径。曾大兴提出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五种方法分别是“系地法、现地研究法、空间分析法、区域分异法和区域比较法”④。李志艳提出文学地理学本身就已经暗含了“空间唯物主义”⑤研究方法。其次是研究范畴。曾大兴提出,文学地理学批评对象是“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⑥。邹建军在十个关键词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十个关键理论术语。⑦李妍根据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四要素说提出了“世界地理范畴”、“作者地理范畴”、“作品地理范畴”、“读者地理范畴”⑧。胡晓博提出文学地理学研究应该注意“理论、地方志、人口迁徙、民间文学、民族文学、外国文学”⑨等基本问题。再次是理论建构。文学地理学经过了从批评方法到学科建立的发展过程。杨义认为“文学地理学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学科分支,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学术热土”,“是一个值得深度开发的文学研究的重要视野和方法”⑩。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中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文学扩散与接受、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等作了系统建构。

  与文学地理学学科建构同步发展的是自觉性反思,彭民权认为:“文学地理学面临着几大难题:一是理论资源亟需梳理;二是学科归属存在争议;三是命名的困境;四是体系建构与实践操作的困境。”灛伂嬜芙崞鹄矗文学地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较为丰富,包括研究方法的空间转向、与文学地理相关的系列研究范畴、文学史的重新梳理与撰写、文学板块及其运动研究、学科建构、文本批评实践等。但甚为遗憾的是,对于文学理论之核心问题如文学本体论,以及由文学本体论所生发的系列文学理论问题却并无提及。

  二文学本体论的研究必须直接面对文学的本质构成,杜威认为,文艺创作的任务是“恢复作为艺术品的经验的精致与强烈的形式,与普遍承认的构成经验的日常事件、活动,以及苦难之间的连续性”。灛伂層纱耍“文艺美学的中心问题应该归诸于审美经验”灛伂崳是以在文学地理学的视野下来研究文学本体论,就必然重新审视审美经验问题。在西方文论中,审美经验是一个复合性、动态性十足同时又不乏稳定性的核心概念,阿多诺认为:“艺术体验只有当它充满活力(lebendig)时才是充足的。”艺术作品是“生成性”的,“艺术的内在动力代表着一种更高一级的存在的要素”,“它们根据定义属于‘天生的精神领域',然而为了与自身等同,它们需要异质的、非同一的和难以名状的东西在场”。

  “像其他传统的艺术构成要素一样,时间核心已被剥开”。灛伂幇⒍嗯倒赜谏竺谰验(艺术体验)的论述是在其“非同一性”理论前提下展开的,在洞穿审美经验贯穿整个艺术活动之时,强调动态性是厘清艺术活动的生成性、艺术“活力”的根本,而这一问题又是以“剥开”时间,还原艺术活动之“异质性”的、“非同一性”的、“动态性”的现场作为基础和方式。阿多诺对审美经验的研究避开了传统的“时间”式分析,本质上是一种空间连续性研究。它有两个基本问题,空间及其空间连续性之后的生成性,只不过在两个基本问题中,艺术的排他性、异质性、非同一性是永恒的,而同一性、静止性是片面性的、瞬间的,或者说是不存在的。

  三先说空间,亚里士多德认为空间有4个层次,分别是:空间是一事物的直接包围者、直接空间不大于也不小于内容物、空间和内容物可以分离、整个空间有上下之分灛偓嫛T谡饫铮对于空间的认识来自于空间和空间存在物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于空间也有自己的研究,张康之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包含着三重空间的思想,即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这三重空间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人的活动空间的总体。灛偓屄砜怂贾饕宓目占淅砺垡馕蹲趴占渖缁峄属性的凸显,以此为基础,列斐伏尔将空间研究推向了社会生产程序,提出:“今日,对生产的分析显示我们已经空间中的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空间里充斥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生产”。

  瑐瑣与列斐伏尔类似,主张在社会关系层面对空间进行研究的学者还有如大卫·哈维、福柯、詹明信、苏贾等,如大卫·哈维曾提出每个社会组织物质实践(materialpractice)都要根据“客观的时间与空间概念”灛偓帯0德华·W.索亚也警醒世人:“空间性-历史性-社会性”不仅带来“我们对空间思考方式的深刻变化,同样也开始导向我们历史和社会研究方式的巨大修正”。

  四文学地理学诱发了文学是空间艺术的研究,反过来拓展了“文学地理”的主要内涵:(1)文学地理作为空间的一种,诞生于空间与文学活动的审美实践关系。在这个角度上,文学地理的哲学抽象形式主要表现为发生学意义上审美经验的生命性运动。(2)文学地理的空间构成,在一般条件下,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二者之间的转化与建构;依据于文学活动的发展程序,主要分为前文本空间:主要是指作家审美经验的在地性构成,表现为作家的文学活动场域与文学文本所要表现的空间对象;文本空间,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前文所述的文本的物理性空间呈现,指向文本的直接可视性。

  一是文本系统内部空间,如事件发生的语境,情感依托的山水环境,情节程序发展的系列空间、心理情感运动空间,空间留白等;后文本空间,主要是指文本在完成之后进入传播、读者接受、文本价值意义再赋予、集体文本的板块运动等空间。

  文学地理的空间运动规律及其特点。文学地理所面对的根本问题在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在文学实践活动中的关系建构,它缠绕在文学创作、传播、接受、消费、再创作等各个环节,并且显现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互建构、复合交叉、同向发展中。是以文学地理空间的特点在于,首先在文学地理学视野中,并不存在绝对的自然地理以及文学地理的静态形式,空间与文学的耦合从一开始就显现为自然地理的人文化、人文地理的文本化以及文本外系统的系列社会实践功能,它始终走在一种非闭合性的完成趋势中。

  其次,受制于空间构成特点的影响,文学地理空间在复合构成、动态发展中表现出非均质性。再次,文学地理空间的非均质属性反过来影响文学地理的结构分析,它向下可以不断细化,比如在文学板块空间中,可以进行行政区域的切分,也可以进行文学团体中的个人性切分等;向上可以不断组构融合。比如个人作家再创作过程中,以自身的审美经历为纽带集合了多个区域空间的人文要素。最后,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情感等多种条件制约下,文学地理的非均质性必然导致文学地理之间的权力关系,文学地理符号化,以及由于文学地理的复合构成所引发的文学地理趋同性、虚无化并存。

  注:

  ①邹建军:《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文学地理学研究》,《江汉论坛》2013年第3期。

  ②梅新林:《世纪之交文学地理研究的进展与趋势》,《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③杨义:《文学地理学的三条研究思路》,《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④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文杂志》2016年第5期。

  ⑤李志艳:《论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文学是空间艺术:文学地理学的本体论思考*


SCI学术指导


文学是空间艺术:文学地理学的本体论思考*
公司地址:大连市高新园区黄浦路科技创业大厦19层 运营中心:大连市沙河口区金盾路127号 研发中心:大连市西岗区大工西岗科创产业园10层 邮政编码:116029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微信咨询:543646 业务咨询、合作:159-9855-7370(同微信) / 173-0411-9111 电子邮件:Djy@Jiqunzhihui.com
集群智慧®为我公司注册商标,在商标国际分类第1、7、9、11、20、30、35、36、37、38、40、41、42、44、45类用途中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侵权删除:2544906@QQ.com
本企业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信用等级AAA级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本站部分服务由本平台认可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如服务的质量有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向我平台反馈,我们将及时为您解决,平台保障用户的全部权益不受任何损害。
请认准本站网址(www.jiqunzhihui.org.cn),推荐百度搜索“集群智慧云科服”直达本站。
版权所有:大连集群智慧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ICP备案:辽ICP备202101033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EDI证:辽B2-20230179 D-U-N-S邓白氏全球编码:620550735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