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路刘岩 〔摘要〕本文以对话方式讨论文学与事件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事件往往影响到文学的书写与接受方式,致使文学的边界产生蔓延;另一方面,人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0 热度:
王晓路刘岩
〔摘要〕本文以对话方式讨论文学与事件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事件往往影响到文学的书写与接受方式,致使文学的边界产生蔓延;另一方面,人们在“事件”的语境中对于“何谓文学”的理解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事件为切入点审视文学书写、传播和阅读,有利于从不同侧面看待文学现象,把握技术、观念、文化和文学生产之间的联系,从而对于文学的生成机制和流变线索有所洞察。
〔关键词〕事件;文学;边界;文学生产;文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8)02-0029-08
历史进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事件,它们不仅形成新的现象,而且也介入到观念之中,影响到包括人文学术在内的言说。除去历史性和社会性事件之外,文学本身的发展轨迹中也是“事件”不断。2016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把文学奖颁给了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BobDylan),称赞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旋即引发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人们不仅讨论其作品是否符合诺奖一贯倡导的“有理想倾向”,而且还更为深入地探究歌词是否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其实,每年十月都有不少研究者纷纷猜测哪些作家有可能获奖,欧洲几大博彩公司也竞相推出作家赔率榜。诺奖委员会一旦宣布新的获奖作家,马上就会引发包括新闻、翻译、出版、阅读、研究等在内的广泛影响。宣布奖项归属之后的很长时间,人们在各大书店的醒目位置都还会看到当年获奖作家的作品,围绕该作家形成的文学批评也随之集中涌现。2017年这一重要奖项颁给了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这位在1989年就获得过布克小说奖的作家恰好也受到过鲍勃·迪伦的音乐影响,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无根”的精神状态、幻觉的深渊,而且音乐成分也融入其中。①他的作品无疑会掀起新一轮的文学阅读和批评热潮。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形成了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的年度原发地,成为推动文学阅读、出版和批评的重要“事件”。
王晓路文学作为“事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在哲学意义层面上展开的,即文学的本质与文学的存在方式,或者说,是文学文本被感知的存在方式。作家采纳语言构筑文本世界,其中呈现出读者可以感知、体验和重构的生活世界,即“思想事件与生活事件的相互实现”。〔1〕在这一层面上,人们一般会追问:文学是什么,以及在何种方式上产生了所谓文学层面的意义。所以,文学书写以诗性话语方式呈现,亦即对现实或潜在世界的非陈述性意指方式,这本身就是“事件”。在这方面,一些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进行过非常有益而深入的探讨,其中巴迪欧的两本论著最具代表性:《存在与事件》(BeingandEvent,2005;法文版1988年)以及《世界的逻辑:存在与事件2》(LogicsofWorlds:BeingandEvent,Volume2,2009;法文版2006年)。虽然这两本书主要是讨论哲学以及美学的问题,但对于理解文学的存在方式却有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将事件与文学直接联系的是英国学者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他在2012年出版的新著《文学事件》(TheEventofLiterature)中提出了关于文学本质、阅读策略以及批评理论等相关问题,并将其与事件、结构以及行为等要素联系了起来。
刘岩伊格尔顿的这部著作重新审视了文学的本质。他虽然继续主张文学没有本质可言,但在梳理了中世纪唯实论(realism)和唯名论(nominalism)之争以及这些争论在当今批评理论中的演变之后,他还是试图为文学做出经验主义的描述。他认为,“人们视为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必须至少具有以下五种特点之一(或几种特点之和):其一,具有虚构的性质;其二,深刻洞悉人类生存现状(而非记录经验真理);其三,着力强化地、带修饰性地或自觉地使用语言;其四,不具有像购物清单那样的实用性;第五,被赋予很高价值。”〔2〕在伊格尔顿罗列的这五种特点中,第二、四、五条均涉及文学的功能。伊格尔顿随后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专门论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主张艺术作品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在个人经验同外部世界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构成世界整体性的一部分。这一认知同事件场的世界观是吻合的。
伊格尔顿主张,文学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阅读行为来实现的,“阅读策略构成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重要结点”。〔3〕他进而细致分析了“作为对象的文学”和“作为事件的文学”之间的差异,辨析了以接受理论为核心的诸多批评理论对于文学作用的阐述。伊格尔顿的这部著作在国内已经有一些讨论,但主要是以书评的方式展开的:李晋在概括伊格尔顿关于文学五大特点的内容之后,着重评述了读者与作品相互作用的实践如何构成了文学的事件①;而汤拥华主要探讨了结构化的策略如何构成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②这两篇书评均未提及伊格尔顿使用“作为事件的文学”这一视角的出处,伊格尔顿在著作中以注释的方式说明他主要依据的是约克大学教授阿特里奇(DerekAttridge)的阐释,后者在其著作《文学的独特性》(TheSingularityofLiterature,2004)中主张只有当阅读成为“开放的事件”,才可能谈到文学性。在阿特里奇看来,文学是“打开新意义和新感受之可能性的事件”,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历某些“发生”的事情,从已知进入未知,从而接受启蒙。〔4〕
王晓路只要人们从作品本身或从文学内部的相关层面进行讨论,“何谓文学”这一本质问题就难以回避。这是因为,每一个时代由于技术条件和社会文化的作用,都会使原有的文学边界发生蔓延,或以新的文学样式出现,或以新的表达方式出现,并由此带来现象与经验的应对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会形成一种与文学书写和研究相关的事件。利维斯(F.R.Leavis)曾对英国文学当年出现的变化进行了归纳,“英语语言的诗意和创造力已经(消失)进入了小说”。③其实,文学样式除了社会文化、审美旨趣以及技术因素外(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谈),主要还与文学文化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各国文化史中,有关文学的概念和其他艺术概念一样,大都有一个从宽泛到具体的演进过程。“文学”概念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如中文中的“文”从意指“纹理”“文辞”等概念扩展到“文章博学”和“文献经典”等的“文学”,再到现代汉语的“文学”,在词源、语义和概念上的变化均有着漫长的历史。①欧洲各国涉及这一词语的发展情况类似,如孔帕尼翁(AntonieCompagnon)曾对法文的“文学”词义做过说明,“据词源,该词泛指种种题记、文稿、知识学问,故至今法语仍然可以用这个词来表达‘高才’之意。”〔5〕所以,法文中的littérature至今也有多重涵义:“文学、文学作品、文学史(著作)、文字工作、专题或文献著作”等。〔6〕而英文“literature”一词的历史脉络可以追溯到中古时期。依据美国学术性工具书《韦氏新世界美语辞典》(Webster'sNewWorldDictionaryoftheAmericanLanguage)的界定,英文的“literature”一词源自中古英文“literature”、古法文以及拉丁文的“litterātūra”,意指想象性的书写,该词也泛指各类印刷材料以及文献等。〔7〕文学的现代界定其实就是文学研究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为由此才能产生文学文化所内含的知识学导向。日常用语形成专用词汇、其所指概念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与概念发展相关的思想和观念的交互影响等等,均构成了词语涵义的多条轨迹和关联性结构,这与从哲学层面认知“事件”是一致的。
无疑,文学概念的变化本身恰好也说明文学的样式或边界一直处于流变和扩延之中。时至今日,这一直是文学研究中难以回避的问题,而“何谓文学”也依然是学界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1998年,孔帕尼翁出版了其重要论著《理论的幽灵》(LeDémondelaThéorie),此书专门用第一章讨论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相关问题,“古典主义时期的两大体裁仍然是史诗与戏剧,换言之,就是叙事和再现,或曰诗学的两大叙述方式:虚构与模仿。到那时为止,狭义上的文学(诗艺)指的是诗歌。然而,到了19世纪,事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两大体裁,叙事与戏剧,越来越多地舍弃了诗歌形式而接受了散文形式。”〔8〕两年之后,美国学者里奇(VincentB.Leitch)在其主编的《诺顿文学理论与批评选集》(TheNortonAnthologyofTheoryandCriticism)导论中首先讨论的还是“何谓解释”与“何谓文学”这两个基本问题。在他看来,文学的复杂性在于“和一系列关键词有关:再现、表现、知识、诗性或修辞性语言、文类、文本以及话语等。”〔9〕可以看出,人们依据文学的不同层面从各个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并没有一致的定论。
刘岩根据当代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HillisMiller)的追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出现在17世纪末的西欧,而直到18世纪中叶之后《牛津英语词典》第三版才把“文学”定义为:“指全部文学创作;某一国家、某一时期或整个世界产生的全部写作。如今也用于一个更局限的含义,指那些能从其形式美或情感效果角度加以考量的文章”。〔10〕但即使是这一定义,深究起来仍然有些核心问题没有解决:
其一,到底什么是“文学创作”?它如何区别于其他目的的写作?
其二,“某一国家、某一时期或整个世界产生的全部写作”都是文学吗?政府公文和各类实用写作也属于文学的范畴吗?米勒显然意识到印刷技术的革命、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新媒体的出现对于文学边界的挑战,于是主张文学是“对文字或其他符号的一种特殊用法”〔11〕,并继而举例分析了文学如何可以通过语言的指称能力创造虚拟现实,并使读者受益。米勒对于文学的上述认识包括了三个方面:文学的内容、文学的载体以及文学的功能。相比之下,卡勒(JonathanCuller)的定义则“武断”很多。卡勒在1997年出版的《文学理论入门》(LiteraryTheory:AVeryShortIntroduction)一书中把文学戏谑地定义为“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权威们认定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12〕这一定义实际上并没有对文学的本质做出任何有建设意义的洞察,相反,却把文学的界定权交给了某些“文化权威们”,而他们根据何种标准和特质来界定,我们不得而知。上述梳理说明,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一直在发生变化,其中不仅是针对文学的本质,而且针对文学的形式以及文本的概念。关于文学的这些界定本身甚至也构成标志性事件,在作者、作品、读者和批评者之间建立起了复杂的联系,并由此与社会变革、观念流变、文化样态等纷繁复杂的大语境交织在一起,同时引发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历史偏重点。
王晓路文学生产既指书写也指意义,它总是个体行为,是个人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有感而发。文学家在“体物”与“阅世”中,其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产生互动,于是,他们通过语言并利用语言所附着的文化意象,以虚构和想象等方式,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通过文本编码隐喻式地呈现出来。而读者通过这个鲜活的窗口,体验文本中的人和事,在真实与虚构中看到生活世界的可能性,并借以在了解其他生活样式的同时更为清晰地审视这个世界。所以,文学的作用是独特的。人们对文学的生产和消费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活,而且可以有效地思考自身与他者的存在方式。
而对于体验式“存在”的这一认识论命题,可以言说的方式却远远不止于哲学话语形式,因为“诗性”语言,包括隐喻式意指实践,往往可以有效言说生活世界的多面性、文化的杂糅性与人的复杂性。文学功能的独特性正在于此。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性(literariness)也正是依据文学语言的方式加以认知和界定的,即“那种将非文学文本区别开来的特殊的语言和形式特性”。
〔参考文献〕
〔1〕刘欣.西方文论关键词:事件〔J〕.外国文学,2016(2):80.
〔2〕〔3〕Terry,Eagleton.TheEventofLiterature〔M〕.NewHaven,London:YaleUiversityPress,2012:25,186.
〔4〕Attridge,Derek.TheSingularityofLiterature〔M〕.NewYork:Routledge,2004:59.
〔5〕〔法〕安托万·孔帕尼翁.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M〕.吴泓缈,汪捷宇,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0,24-25,28.
〔6〕法汉词典编写组.法汉词典〔K〕.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739.
〔7〕Guralnik,DavidB.ed.,Webster'sNewWorldDictionaryoftheAmericanLanguage〔M〕.Cleveland,OH:WilliamCollinsPublishers,INC.,1979:826.
9〕Leitch,VincentB.TheNortonAnthologyofTheoryandCriticism〔M〕.2nded.NewYork:W.W.Norton&Company,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