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莲 内容提要:周作人著名的人的文学贵族的文学观,以及受戒者的文学说,背后都有一定的希腊文化渊源。人的文学背后的人学观念,源于周作人从厨川白村转借而来的希腊灵肉一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0 热度:
李雪莲
内容提要:周作人著名的“人的文学”“贵族的文学”观,以及“受戒者的文学”说,背后都有一定的希腊文化渊源。“人的文学”背后的人学观念,源于周作人从厨川白村转借而来的希腊“灵肉一致”的人性观,其中关于“人”的具体内容,注入了周氏对希腊人文主义的认知。在“贵族的文学”观的不断表达中,周氏的观点逐渐集中于“贵族性”乃“文学家”所必需,而他所谓“贵族”也越来越具有希腊文化的内涵,“贵族”一词就从托尔斯泰《艺术论》中一个阶级的概念逐渐蜕变成了精英主义、启蒙主义意义上的概念。
关键词:人的文学...贵族的文学..“灵肉一致”..希腊人文主义
DOI:10.16287/j.cnki.cn11-2589/i.2018.03.003
小引:作为“爱希腊者”的周作人“五四”时期的周作人在文化上就是一个很热衷的“爱希腊者”。此后,周作人对希腊文化的热爱也经久不息。1931年9月25日写给沈启无的信中,周作人特意提到他新到手的两枚印章,“一云苦茶庵,一云食莲华者”
1。所谓“食莲华者”,即“食罗托斯者”,周作人在《食莲花的》(1928年)一文曾解释过,此莲花,并非中国文化中的莲花,乃传说中希腊殖民地Cyrenaia的“罗托斯”,出处在荷马史诗《奥德赛》,是洛托法戈伊人(Lotophagoi)让希腊的水手们食了以后将故乡遗忘不思归返的植物,“Lotus-eaters”意为食罗托斯而“忘尘世辛苦者”,“忘故乡,不复思归”
2,而“洛托法戈伊”一名的本意就是“食罗托斯者”。虽然周作人指出将“Lotus-eaters”译作“食莲花的”,“意思似不很对”,但他竟出人意料地将这一翻译刻成了印章,也许因为在正误之外,这一翻译于含混之中产生了中希两种文化意外的沟通与融合吧。而荷马史诗的内容以印章的形式出现,能够见出希腊文化对周作人的细密影响所在。对于周作人来说,这两枚印章在文化内涵上应有一种对照和呼应,且都有超脱尘世之意。1932年周作人在《希腊拟曲·序》里坦露其“爱希腊者”的心曲道:“……我们不想说什么人心不古的话,但总之民族能力之不齐是的确的,这大约未必单是爱希腊者(philellēnes)的私言罢。”
3毋庸置疑,他自己正是中国现代文人中最为突出的“爱希腊者”,而中国在他的笔下也正是与希腊相对的“不长进的民族”
4。事实上,周作人著名的“人的文学”“贵族的文学”观,以及为新文学辩护的“受戒者的文学”说,其背后都有一定的希腊文化渊源,尤其是“受戒者的文学”说,与希腊文化的关系因为比较隐曲而一直未受到注意。这三个观念是周作人自1918年至1922年先后提出来的,但它们都是在“人的文学”视野中的观念,后面两个概念其实是“人的文学”思考的延展,而这三个观念结合起来,正好构成周作人关于“人的文学”观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述。关于“受戒者的文学”说的分析见拙文《源流与意义:“受戒者的文学”说考释》
5,本文则主要探析周作人“人的文学”“贵族的文学”观背后的希腊文化渊源。“人的文学”观的希腊人文主义色彩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在其《文艺思潮论》(1914年)中认为,“灵与肉的对立”,亦即“二希”思潮的此消彼长是古代以来文艺思潮的发展规律,但他指出古代希腊人所抱持的物质论思想是“灵肉合一观”,他们能达到“灵肉浑然一致的境地”,现代人理想的“灵肉一致观”即以希腊思想为根柢,而这种“灵肉一致”正是现代文艺思潮的归向。
6“五四”时期在中国现代文人中影响很大的“灵肉一致”人性观、“二希”理论,即主要受到厨川白村文艺理论的影响。而周作人1917年11月4日已经阅读了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潮论》
7,这正是他同年9月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之后开始撰写《欧洲文学史》的期间,大概一年后,1918年10月《欧洲文学史》即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的“二希”“灵肉”话语表述明显受到了《文艺思潮论》的影响。《欧洲文学史》第一卷关于古希腊文学的“结论”部分,周作人不仅言及“二希”思想即“人性二元”,“虽种族时地,各有等差,情思发见,亦自殊别,唯人性本元,初无二致,希腊思想为世间法之代表,与出世法之基督教,递相推移,造成时代。世之论欧洲文明者,谓本于二希,即希腊与希伯来思想,史家所谓人性二元者是也。物质精神二重关系,为人生根本,个人与民族皆所同具,唯性有偏至,则所见亦倚于一端。故希伯来思想为灵之宗教,希腊则以体为重,其所吁求,一为天国未来之福,一则人世现在之乐也”
8,而且指出希腊人虽然尚美又重现世,但希腊思想因为有“中和之性(Sophrosyne)”作为节制,所以“能发达极盛,不至于偏”。
9可见,周作人对希腊“以体为重”却并不偏至,即“灵肉一致”的人性观已有了表述。《人的文学》发表于1918年12月,正是在《欧洲文学史》出版后不久,周作人在文中即提出了“灵肉一致”的人性观和人生观,此后他又不断撰写文章对“人的文学”观进行延展性的思考。希腊语的“人性”。
14,意为“抽象的人性,人性”
15,但该词在希腊著作中出现得很少,而具体的“人”,aνθρωπος,即anthropos,才是希腊语中的常用词,在荷马史诗和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出现频率极高。16从1908年即开始学习古希腊语,并且一开始就读了“柏拉图(Platōn)的答问”17的周作人,正是使用这个词来作为我们需要上溯的人类的共同“图腾”。而以“人(Anthropos)”,亦即“灵肉一致的人”作为“图腾”,也正是周作人所谓“人道主义文学”/“人生的文学”/“人的文学”的基调,由此,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所具有的希腊人文主义色彩可见一斑。
小结:“人的文学”观的分与合从“人的文学”到“贵族文学”,再到“受戒者的文学”40,周作人的文学思考有一个延展的过程,而“人的文学”这一总体的观念也由此在文学内容、作者、受众三个方面都有了相应的表达。
在“人的文学”原观念中,突出的是对“灵肉一致”的人性观的内容表现和提倡(“平民文学”的概念也突出的是内容),在“贵族文学”中则强调作家精神上的卓越,而在“受戒者的文学”中又强调文学受众“灵”与“肉”的健康统一,而把这三个观念合在一起,我们才能够看到周作人关于“人的文学”相对完整的表述,希腊文化对于这一总体观念的重要性也更能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