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珍藏有一部从清末到明初涉及天气、天文、天灾的宝贵资料,由于它的涉天性、难懂性、科学性和珍贵性,我们给它个爱称叫天书,又由于它发现于我们国家山西省吕梁市信义镇,我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0 热度:
我珍藏有一部从清末到明初涉及天气、天文、天灾的宝贵资料,由于它的涉天性、难懂性、科学性和珍贵性,我们给它个爱称叫“天书”,又由于它发现于我们国家山西省吕梁市信义镇,我们权且把这部天书称作《信义天书》。据说天书是天上地外的书,是神仙们著述的超越人类智慧的书,天文史和人类史证明,地球上从未来过见过外星人或超人智慧体,所以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神话童话中所谓的天神天仙和天书。而我们这里所谓的《信义天书》则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人世间全面涉“天”的书,它是非常有人气、接地气、充满“天”气的书。
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气象事业从军事建制脱胎出来,开始面向全国各行各业服务。为了尽快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提高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我国地级以上建有气象台,可用当时比较先进的气象网、通讯网、探空系统、雷达系统等进行气象资料、气象情报、天气预报服务;县级及其以下建有气象站和哨,依靠单点的、简单的观测手段、资料和简短的历史资料开展对本地区的气象服务。
鉴于当时气象科学理论、观测手段、技术经验的局限性,我国各级气象台的气象服务,尤其是天气预报的服务水平并不怎么高,而处于基层的气象站哨也只能是对上级气象台的天气预报进行一些补充。由于设施、手段、人员等条件的局限,我国基层气象站的气象服务,尤其是天气预报服务水平更是不尽如人意。为了尽快适应基层一线,特别是农业战线对气象情报和天气预报直接精准的迫切需求,我国各级气象台哨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中国式气象发展道路来。要走中外结合、土洋结合、古今结合、群专结合的道路。
基层站哨更要因地制宜,注重中国的、民间的、群众的、古代的、土法的天气测报、天气预报方法经验的开发和运用。在党和政府气象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地各级气象台站积极开展了下乡访问考察收集中国民间气象经验的《信义天书》的发现◇阎继龙活动。笔者当时在山西省离石县气象站工作,站领导经常分配我下乡执行上述任务。1965年5月。我奉命去当时的离石县信义公社信义大队群众访察看天经验。通过公社大队领导召开大会小会,通过走家串户座谈访问,我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农业谚语、天气谚语、农业气象谚语和天气预测预报、天候物候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
为了深挖细找更有价值的群众测天宝藏,我通过同吃同住同劳动,联系群众,接近群众,和群众在感情上打成一片,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向群众请教,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支持和帮助,在此基础上,我采用个别私密走访的形式,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秘密寻访到了本地老乡珍藏的亲手实地记录的有关当地天文、天气、天灾等情况的宝贵资料,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义天书》。
由于“天书”资料全部记载于几十本历书上,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十分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这些是当时被称为“皇历”(有人也称黄历)的古董,属于要“批”要“破”的迷信范畴,是不能也不敢公开的。一旦公开或被极左人士知晓报告,可能遭遇麻烦甚至灾难。一则我首先可能要挨“批”挨“整”;二则天书的提供者可能要被“查”被“斗”;三则这部宝贵天书的命运可能会被没收或销毁。为了保护自己,保护书主,保护“天书”,在文革及其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始终不敢公开暴露、不敢研究利用这部天书。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皇历”不再被认为是“禁书”。可惜,我当时在极左路线下也被迫离开了气象部门,全身心地投入了新的工作当中,无暇顾及这桩事情了。但我仍然像宝贝一样保护着它,珍藏着它,使它尘封沉睡了将近半个世纪。如今,我已退休,快80岁了,身体也显现风烛残年的状态,随时都有不测之风险。为使天书不致永远湮没在我手上,成为永远的“死宝”,永远的遗憾,我必须让它赶快重见天日,现身于世,让它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祖国为人民的气象事业和其他事业做出“天书”的贡献。山西吕梁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是中华道教始祖吕洞宾,中国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大清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女英雄刘胡兰,中共领导人贺昌、高君宇等人的祖籍地和出生地。这里赋存有大量优质的煤铁资源;这里是世界名酒——汾酒、竹叶青酒,世界名醋——山西老陈醋独特工艺和名优产品的故乡。这里真可谓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信义是吕梁地区的一个山区小镇,现属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离石区古称永宁州,原称离石县),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段以东,吕梁山脉中段以西,北纬37度32分,东经111度10分(约),海拔1050米(约),距离石城区东北约10公里。信义村面朝常年流水的小东川河,村南隔河是河滩平地和由梯田组成的土梁;村北背靠的是黄土丘陵和由梯田组成的土梁;村东为吕梁山脊中段薛公岭,是307国道、青银高速、太中银铁路密集通过地段;西南方沿小东川河下游方向为东川河(小东川河汇入东川河)、离石城区、三川河(东川河汇入三川河)直至黄河。信义村正北方约20公里为号称北武当山的真武山道教圣《信义天书》产生的地域环境地及著名风景区;东北方约40公里为以武圣关公命名的吕梁山脉主峰关帝山(海拔2830米)及周边风景区。
该村土地比较宽广肥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地形相对封闭,是古今离石地区的米粮川和小东川地区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此间民风淳朴,传统文化和耕读文明易于保留和传承,是一个有文化人才、出文化宝藏的风水宝地。《信义天书》正式记载的时间开始于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历1908年,农历戊申年)的正月初一,终止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公历1945年,农历乙酉年)的腊月二十九。跨越光绪、宣统、民国、日伪、敌后等几个历史时期,长达38年。宣统二年(1910年),根据回忆追记了从咸丰元年(公历1851年,农历辛亥年)经同治到光绪三十四年间的天灾、粮价等情况。正式记载加上追忆记载总共跨越了距今以前72年到166年的时段。在这94年中,从咸丰元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追忆部分,主要记载的是重大天灾、年馑、粮价、银价等情况,以归纳汇总方式记录;从光绪三十四年到民国二十六年为系统完整记录部分,主要记载的是逐年、逐月、逐日的天文、天气以及特殊时段的天灾、年馑、粮价、银价等情况,以日记方式记录;因民国二十六年到民国三十四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本地兵荒马乱,故缺失民国二十七年和民国三十一年的历史及其记录;民国三十二年到民国三十四年的记载方式,不知何故,由过去的文字记述改为符号记述。《信义天书》所跨越的时间,从咸丰元年到民国三十四年的94年间,正好处于鸦片战争(1840年)结束不久到抗日战争结束前(1945年)的一百年间。
近百年来,我们中国先后遭到英、法、德、意、俄、日、美等外国列强的侵略,通过中英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的战争,妄图灭亡、瓜分、肢解我们中国。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下,他们的目的没有完全得逞。但他们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开放沿海沿江口岸,允许他们开办铁路、矿山、工厂、商铺、教会、学校,对中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全方位的侵略。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外国的洋枪洋炮打破了关闭封建保守的大清王朝的国门,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也随之带进中国。外国列强为了他们在华的军事需要和既得利益,在中国的沿海沿江开放城市和内地重点城市,在港口、机场、教堂、租界、医院、学校等洋人集中的场所,设置观测记录天文、气象、地震等方面的观象台,利用他们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技术手段获取我国的天文天气资源和情报。《信义天书》的记载记录年代是世界列强疯狂侵略中国,中国抵抗外国侵略的年代,是中华文明与西洋文明激烈对抗碰撞同时交流学习的年代。我们在学习、借鉴和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坚持中华民族的基因,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坚守中华民族的秉性,坚守中华民族的自信。
《信义天书》的践行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碰撞与融合时代的可贵精神,是坚持中《信义天书》跨越的时代特征华天文气象文明的典型案例,是坚守民族天文气象文化的真实见证。从1840年到1945年《信义天书》跨越的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是帝国主义从外部侵略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主义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封建半封建王朝走向崩溃,大清帝国气数将尽,是中国大动荡、大变革走向复兴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