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户服务:4006-054-001 疑难解答:159-9855-7370(7X24合作/咨询),173-0411-9111/155-4267-2990(售前),座机/传真:0411-83767788,微信:543646
上一张 下一张

艺术学理论框架中艺术史研究的立场与目标①

胡新群 摘 要: 作为艺术学理论整体中的一部分或一个视角, 艺术史研究必须围绕艺术学的根本问题而展开, 必须为解决艺术学的根本问题而服务, 因而必须以艺术创造为研究的核心。

4006-054-001 立即咨询

艺术学理论框架中艺术史研究的立场与目标①

发布时间:2022-10-03 21:00 热度:

艺术学理论框架中艺术史研究的立场与目标①

  胡新群

  摘 要: 作为艺术学理论整体中的一部分或一个视角, 艺术史研究必须围绕艺术学的根本问题而展开, 必须为解决艺术学的根本问题而服务, 因而必须以艺术创造为研究的核心。古今艺术史研究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之中, 无论传统的门类艺术史还是目前的艺术社会史研究, 各有其片面性, 都属于片面的真实; 基于艺术学立场将艺术史区分为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 也只是相对而言的。直接考察人类艺术创造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艺术史内部研究, 应充分考虑其与人类社会生活及自然生活诸方面的内在联系; 从人类社会生活及自然生活诸方面来考察艺术的艺术史外部研究, 应自觉为全面、深入理解人类艺术创造活动及其规律做贡献。唯其如此, 艺术史研究才能够成长为整体研究, 成为对人类艺术创造整体而全面的把握。

  关 键 词: 艺术史; 艺术社会史; 内部研究; 外部研究; 整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 J110.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840X ( 2018) 04 - 0062 - 07

  doi: 10. 14003 /j. cnki. mzysyj. 2018. 04. 09艺

  术家个体从艺术构思到完成具体作品,是其具体的艺术创造活动过程。从个体获得完整的艺术家规定性到其从事艺术创造, 再到其艺术作品经过艺术评判而实现社会价值, 这是艺术家个体之艺术成长成熟的历史。从特定时代特定艺术门类艺术家群体对前人的学习和研究, 到其从事特定的艺术创造活动, 再到其艺术成果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 构成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门类艺术史。

  从人类之初艺术活动的整体萌发, 到艺术门 类 的 分 化、发 展、衰 退、转 型、综 合,又构成了人类艺术总体的发展史。艺术学既以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属, 那么, 艺术学理论框架中的艺术史研究也应该以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作为其观照的核心。这是因为, 作为艺术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或者说作为艺术学理论本身的一个特殊的视角, 艺术史研究同样必须围绕艺术学的根本问题, 必须为解决艺术学的根本问题服务。②

  一、艺术史研究的成长性与片面性

  历史上,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 人们关于以往艺术家及其艺术创造活动的搜集、记录、整理, 未必就是要给当下或未来的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活动提供直接的指导; 也就是说,起初的那些零散的 “艺术史料”未必就以当下艺术家创造活动指南的写作为直接目标而更多的是一些 “有心人”的怀古、博闻、好奇。① 但即使是这样的 “准艺术史著述”,已经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借鉴, 为后世的艺术评判提供了参考坐标和依据。关于特定门类艺术家活动方式的考察和记录, 关于其创造活动得失的研究, 甚至是关于艺术家创作行为的种种趣闻轶事, 都可以为后世该门类艺术家的创造活动提供必要的参考。艺术史资料搜集整理的重要贡献之一, 就是能够为后来者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 培养分析能力、提供思维方法, 由此为后世艺术构筑较高的起点。而所谓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艺术评判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 要准确判断特定艺术家艺术创造活动的价值, 就必须清楚而全面地了解前人已经做了什么, 否则, 没有历史的观点、没有艺术史做参照的艺术评判, 只能凭藉批评者的个人好恶, 或者人人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或者个个都是不成熟和野狐禅, 既无法合理判断其价值所在,也不可 能 成 为 有 说 服 力 的 艺 术 创 造的有效检验。

  正是认识到历史研究的现实价值, 基于“以古为鉴”的意识,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当某一门类艺术从低等的技艺发展成为“上等艺术”之际, ② 人们首先投入、用力最勤的莫过于该门类艺术史的研究, ③ 开始自觉地着眼于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 将零散的艺术活动资料碎片集中起来、整合起来, 从中研究和总结各门类艺术形成发展的规律。其中, 关于前人所做的艺术现象和人物事件的搜集整理, 艺术家创造活动的记载与描述,乃至特定历史阶段艺术家个体或群体创造活动及其风气的研究, 都会成为当下与后世艺术家创造活动的思想观念来源、灵感来源、素材来源、参照目标、动力来源, 都会成为艺术批评家从事当下艺术评判活动与艺术未来发展瞻望而必备的知识准备。由此而形成的艺术史研究传统, 是以往的艺术史研究主要关注于艺术家创造活动本身, 或者是艺术家个体的师承关系、艺术理念或艺术主张、创造行为、作品记录、风格描述、作品鉴藏,或者是艺术家群体、门派流派、艺术思想、时代风格的梳理描述和总结评价。我们姑且将东西方此类的艺术史研究称为 “传统的门类艺术史”。

  传统的门类艺 术 史 研 究 处 于 不 断 成 长中, ④ 它的成长与当时学术的成长相关, 表现为艺术史家视域的逐渐拓宽、观察的逐渐细致、思考的逐渐加深。然而, 这样的艺术史研究虽然紧扣艺术家的艺术创造, 却不免有就事论事之嫌; 尤其在中国传统的门类艺术史研究中, 艺术家似乎成了武侠小说中的高手侠客, 高来高去, 不食人间烟火。也就是说, 传统的门类艺术史研究固然真实可信,但却只能是一种片面的真实。

  现实的艺术家不是一个抽象符号, 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活生生的人, 是现实的茫茫人海中富有艺术创造才能并得到艺术评判认可的那一部分人。他们生活在特定地域、特定族群、特定历史时期, 他们的艺术创造活动无论作为职业行为, 还是作为娱乐活动, 都是其现实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同他们都必须吃饭睡觉、都有生老病死、都参加种种社会活动。因而, 他们的艺术学习与研究、他们对艺术的态度和追求、他们的艺术才能及其发挥, 他们的艺术趣尚与个人风格等等, 无不受到当时现实社会诸方面因素的复杂影响。毋宁说, 任何一位艺术家特殊的艺术才能及其创造行为, 都是在与当时的各种社会因素 ( 乃至自然因素) 影响的混杂中形成的。将艺术家还原到当时的茫茫人海中, 将艺术家群体和特定的艺术现象还原到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便不难发现人类艺术

  二、艺术社会史研究需以人类艺术创造为核心

  关于艺术社会史各分支的研究, 大多来自于原有的传统门类艺术史研究与原有的社会史各分支研究的交叉结合。尽管这一状况的出现, 主要是由 20 世纪以来各传统学科相互借鉴、移植、交叉、综合的大潮流造成的, 但它们确系艺术学自身建设的需要, 是全面、深化研究人类艺术创造活动的实际需求, 其对于完善艺术学理论的价值应当毋庸置疑。然而, 艺术社会史各分支的研究除了前述的由分析性考察必然造成的片面性之外, 它们 还 是 一 种 “跨 界” 的 交 叉 结 合 研究; 既然是 “跨界”研究, 就必然存在着不同学科之间原有的立场和目标的分别, 存在着原有学科立场和目标与交叉结合研究的新立场和新目标之间的分别。

  现阶段艺术学界种种艺术社会学、艺术社会史研究往往被诟病有立场和目标方面的迷失, 其根源即在于此三、艺术史 “内部研究”与 “外部研究”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包括艺术社会史各分支在内的跨学科艺术史研究, 理解为对艺术家种种规定性的历史研究。艺术家的规定性, 不仅包括艺 术 专 业 才 能 规 定、艺 术 追 求 目 标 规定, 还包括了艺术家的地域 - 族群规定、传统 - 时代规定、教育 - 社会规定以及文学规定。① 就艺术家的创造活动而言, 其艺术才能的获得和发展, 其独特的艺术之现实的形成及其传达, 其艺术创造产物如何通过艺术评判在何种程度上 为 社 会 所 接 受, 如此等等, 无不受到其种种规定性的综合影响与制约。也就是说, 艺术家的种种规定性, 与其创造活动相关, 绝非只有其艺术专业才能规定, 其他的诸如地域、族群、传统、时代、教育、社会、文学种种规定性无不与艺术创造活动相关, 只不过这种相关性或隐或显、时隐时显, 对艺术家艺术创造活动的影响或直接或间接, 大多作为具体的艺术创造活动的前因而存在。



艺术学理论框架中艺术史研究的立场与目标①


SCI学术指导


艺术学理论框架中艺术史研究的立场与目标①
公司地址:大连市高新园区黄浦路科技创业大厦19层 运营中心:大连市沙河口区金盾路127号 研发中心:大连市西岗区大工西岗科创产业园10层 邮政编码:116029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微信咨询:543646 业务咨询、合作:159-9855-7370(同微信) / 173-0411-9111 电子邮件:Djy@Jiqunzhihui.com
集群智慧®为我公司注册商标,在商标国际分类第1、7、9、11、20、30、35、36、37、38、40、41、42、44、45类用途中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侵权删除:2544906@QQ.com
本企业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信用等级AAA级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本站部分服务由本平台认可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如服务的质量有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向我平台反馈,我们将及时为您解决,平台保障用户的全部权益不受任何损害。
请认准本站网址(www.jiqunzhihui.org.cn),推荐百度搜索“集群智慧云科服”直达本站。
版权所有:大连集群智慧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ICP备案:辽ICP备202101033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EDI证:辽B2-20230179 D-U-N-S邓白氏全球编码:620550735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