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共收编16篇外国小说,这些小说既是“旧小说”,又是“新小说”,说它们是“旧小说”,是因为这些小说不管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小说,还是现代主义小说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1 热度: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共收编16篇外国小说,这些小说既是“旧小说”,又是“新小说”,说它们是“旧小说”,是因为这些小说不管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小说,还是现代主义小说,都是二十一世纪以前的小说。说它们是“新小说”,是因为就高中教材来说,除了一篇《墙上的斑点》,它们都是初次出现在高中教材之中,对许多高中语文教师来说,也是熟识的陌生人,甚至许多是纯粹的陌生人。如果按照传统的小说欣赏的教法,那么本教材的教学可能有悖于教材编者的意图,失去了一次从某些特定的视角去欣赏小说的实践机会,淡化了“外国小说选修”阅读的意义。在教材的学习分析中,我们发现,编者把小说的的基本元素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元素,以此为话题从八个方面解读外国小说的内在的特质,并且以话题为纲,选编小说。用所选编的小说对应呈现各个小说元素的特有的质地的内涵,特有的质地的魅力。教学的目的就是把小说文本放在话题视野内去解读欣赏小说,去感受小说元素的质地的魅力,领略话题的张力,从而实践一种外国小说阅读的途径。因此话题是教材的纲要,也是教学的纲要,解读文本的视角。这种编排方法是否科学尚且不论,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确实给我们带来新鲜和惊喜,让我们在各个话题的特有的视角中,发现了小说元素的魅力,感受到了话题的张力。
第一单元:客观的与主观的——叙述角度的力度。
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作者用“显示”叙述方法,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叙述了一位躲避战乱的老人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动物的遭遇,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这样的事实和这样的思考:“战争让老人走开,动物留下?还是让老人也留下?”而七十六岁的年迈的老人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动物在战争背景下的意象含义,给我们留下一个沉重的“诉”字。特别是这位老人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战争让他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客观上又让他跌坐在战火之中,这情景和形象又深刻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控诉着战争的罪恶。此类题材的作品学生定然读过一些,而且文本内涵的这一层面学生也能读到和读懂。而这个文本在这一单元叙述话题中的阅读欣赏价值除了这一方面,还有话题的质地——叙述腔调之一“显示”的魅力的一面。这个战争的控诉,来自于作者冰山理论的冰山式的冷静客观的叙述,叙述的客观性,增加了揭露的真实性和批判的深刻性,增强了引发读者谴责与反思的力度,如果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从叙述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会让学生对这个文本的认识有一个新的发现,在新的发现的激动中感受话题的张力。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是主观的“讲述”,而且这种“讲述”是有规律的跳跃和流动。这种跳跃式的意识流动呈现了叙述的主观性、思维活动的自由与表达愿望的强烈性,呈现了一个思维自由奔放的叙述形象。这个文本叙述着什么,叙述主人公思维着什么和思维的结果,也许没有多大的意义,它的意义在于叙述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这种“讲述”的本身,她表达着一种愿望,一种追求;表现着叙述主人公的思维的自由奔放,表现着叙述主人公的思维无限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学中紧扣这一叙述腔调的本身的质地,把学生解读关注点引导到对文本这一“讲述”的质地的品味,让学生在叙述主人公意识流动轨迹的寻找过程中,从对文本表面的感受,逐渐深入到对文本内在的感悟:文本叙述方式的本身就表达着生命扩展,自由的追求。如果课堂教学能进入这个层面,那么我们也就真正领略了这一话题的张力和叙述的魅力。
第二单元:剧烈的与徐缓的——场景氛围的感染力。
雨果的《炮兽》的场景特质是剧烈的,给人以震撼,而人最终成了场景的主宰者。人和炮营造着场景,场景又酝酿着情绪,成为一种无穷而又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