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通过对“潜规则”的分析,指出了其产生的原因、发生变化的条件,以及“潜规则”盛行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带来的不良影响,并针对“潜规则”作为思想意识层面发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1 热度:
[内容提要]通过对“潜规则”的分析,指出了其产生的原因、发生变化的条件,以及“潜规则”盛行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带来的不良影响,并针对“潜规则”作为思想意识层面发挥作用的特点,提出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意识引领社会思潮,用和谐文化竭止“潜规则”,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潜规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把它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当前,社会生活出现的许多潜规则大行其道,模糊了人们的正义感和价值观,消弥了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正向导向作用,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因而,深刻领会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树立竭止潜规则的自觉意识,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潜规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思潮
什么是潜规则?顾名思义就是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成俗的、但却是
广泛认同的、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潜规则”相对于“明规则”而言,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规矩。
潜规则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人们行为的约束,它是一种思想意识的表现,它之所以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化存在,说明它已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每一种潜规则反映的是它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些潜规则的价值观念无时不刻地在起着正面或负面的导向作用,每一种潜规则都有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认真分析潜规则现象,了解这些潜规则的发展规律,引导积极的潜规则向公开的、公正的规则发展,竭止哪些消极的潜规则的蔓延扩散,这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
俗话说,“天行有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亦即规矩、规则、规律、规范。纵观宇宙万物、大千世界,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自己的规则,这些规则人们未曾认识之前,它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潜在的,只是人们在发现这些潜在的规则之后,通过人们主观的判断,用符合自己需要的价值标准对潜在的规则进行了取舍,强化了符合自己意愿的潜规则,使之成为“明规则”,如上至国家法律,下至单位的规章制度和个人为人处事的准则等。
潜规则都具有多面性、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从古到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各种做人做事、治国、理家的潜规则。如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礼教,张扬的是“皇帝是天、君权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刑不上大夫”,“民不告官”等行为规则;在社会行为关系上推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唯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唯女人和小人难养也”等理念,其潜规则是叫化人们一切听天由命,富贵在天。而进入到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宣扬的是“平等、民主、自由”,“天赋人权、人权至上”,“金钱万能”,“工商为国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理念,其潜规则是崇尚“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则奉行“民以食为天”,“勤奋老实是好人”,“一份辛苦、一份收获”等潜规则。
每个社会都同时存在着潜规则和明规则。潜规则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潜规则和明规则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决定它能否成为“明规则”的是该时代的主导价值观念。如男女地位问题,封建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对待妇女实行的是阶级压迫和性别岐视,他们主导的价值观是:女人就是会讲话的生育工具。妇女没有独立的自主权,封建统治阶级这里的潜规则是妇女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