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中叶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深刻透彻,它的讽刺手法淋漓尽致,其讽刺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真正达到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1 热度:
内容摘要: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中叶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深刻透彻,它的讽刺手法淋漓尽致,其讽刺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真正达到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关键词:真实性、喜剧性、悲剧性、夸张性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中叶的一部著名讽刺小说,它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动人故事,而是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它主要描述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暴露了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危害,以及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行文中,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储蓄幽默的言辞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儒林外史》最明显的艺术成就是它的讽刺艺术,其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真实性与喜剧性相结合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体现了这一点,小说中许多人生都有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促等。许多人情事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正如 在吴敬梓的笔下,讽刺对象的性格中往往包含有某些正面的因素,并不写成无恶不作的坏人。这些人物不少都有一个逐渐变坏的过程,因而使人物既可笑又真这,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例如 二、悲剧性与喜剧性相结合 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使《儒林外史》不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也成为一部儒林痛史。他笔下的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如周进,读了几十年书,考了几十年,却屡试屡败,胡子都白了,还是个童生。以至参观贡院时,见了号板就“痛哭”,“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当商人们可怜他,要凑银子给他捐个监生时,他爬到地上磕了几个头,说“劳得如此,但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何等低下的人格,多么庸俗的嘴脸,这就是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丑恶形象。作者通过周进这个人物形象,以悲喜结合的方式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再如范进,二十岁参加考试,直到五十四岁时中个秀才,三十四年的失败的辛酸,大半生受尽了人们的奚落,虽感到前途渺茫,但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却“始终如一”。当他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得以实现时,竟然喜极而“疯”;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女儿绝食而死,他不仅没有悲哀,反而“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这些都是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但大笑之余,我们却看到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和吃人的礼教,是怎样把人的灵魂腐蚀化的,所以它又是人性被毁灭的社会大悲剧,它给我们的是流着眼泪的笑。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现出悲喜交加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