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1 热度: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指导,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基础进行研讨,以深刻领会和把握其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从而增强和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更好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从实际出发联系民生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和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到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其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大飞跃,是总结我党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果的新贡献,为我国社会建设总体部局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本文在“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理念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建设实践,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其思想和行为,制定方针、政策。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这一哲学原理在中国建设实践的具体体现。
1、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健康和稳定,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还是很艰巨而繁重的。尤其是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既带来发展活力,也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能力、作风与新形势不适应,甚至腐败;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上述实际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这就要求党带领人民群众,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构建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建设带来巨大的压力。
要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